【疫起Care】疫情重創害長照更缺人力 確診護理長「抱病苦撐上工」

【疫起Care】疫情重創害長照更缺人力 確診護理長「抱病苦撐上工」
2022/06/08
作者/專欄

採訪編輯/歐芯萌、施春美、陳意華

距離2021年5月Covid-19疫情三級警戒一年後,今年5月全台再陷Omicron風暴。專門照護弱勢長者、又容易出現群聚的長照單位—尤其住宿式機構首當其衝,目前已有超過2/3機構傳出染疫、住民死亡人數佔總死亡人數26%。並且,隨著疫情向中南部快速擴散,將導致住民死亡人數持續攀升。本次專題採訪多名長照機構業者、專家,傾聽第一線的悲鳴,也提供各界反思如何為荒蕪的苦難下一場及時雨。

居服日照分艙分流 首重避免群聚

台灣社區式長期照顧策略聯盟理事長黎世宏坦言,疫情期間,不論是家屬或居服員都會擔心對方確診,居服員可能產生的疑慮包括:不做快篩、不願面對確診、怕薪水受到影響、不能工作等。不過居服採取一對一的服務形式,比較不容易產生群聚,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林金立提到,目前大都已經取消居服員集體會議,避免內部會議造成群聚染疫。

現階段指引沒有要求居服員每週都要快篩,但打完三劑疫苗是最基本的要求;每週進入案家服務時,一定要戴口罩,並進行手部消毒。若居服員本人有症狀,一定要進行快篩;若居服員家人為確診者或接觸者,依照指揮中心規定,居服員要每天快篩才能出門,也要求他們將每天快篩的照片上傳。

在日照的部分,林金立說明,工作人員服務和長輩必須全程戴口罩、彼此分區用餐,吃飯時一定會用防疫隔板;陪伴長輩去上廁所跟洗澡會加強感控,廁所和馬桶勤加清消。日照的座位區盡量分開,兩三張桌子併在一起,以分組的方式進行分艙分流,組跟組之間間隔1.5公尺,這樣長輩的密切接觸者很清楚就會是同桌者。

居盟呼籲長照機構人力採策略聯盟

「居服人員一直都不足,因為居服人員不會有備用的人力;一旦隔離人數變多,就會有人力的調度的問題,」黎世宏說。林金立建議,人力吃緊的部分需要調度,現在每個機構都要預備人力,或跟其他機構建立人力支援的關係。去年就有呼籲,比較友好的機構,不論住宿、社區或居家,要建立幾個比較友好的團體,相互策略聯盟。

林金立認為,如果真的人力吃緊,只能減收。日照規範的人力比固定是1:8,如果真的超過人力比,只能跟長者協調,請他們不用每天來;居服可以和案家溝通是否降低頻率和品質,或建議使用喘息服務。現階段照服員7天隔離後,如果快篩陰性,就可以恢復上班;若比照過去14+7的話,現在應該全部癱瘓了。

確診護理長為長輩抱病苦撐上班

相較於居服和日照,住宿式機構成為這波疫情最大苦主。全台共有1699家住宿型長照機構,至6月5日止,已有1184家傳出有住民或員工染疫,台灣老人福利機構協會輔導理事長賴添福擔憂,「即只剩不到1/3家數尚未染疫,在此疫情嚴峻下,恐也很難守住」。

崇恩長照集團執行長龔威華無奈透露,「我有一個護理長,從確診到現在,每天都睡在機構」。由於疫情緊張,最近很多家裡有小孩的同仁紛紛離職,剛好都發生在那位護理長的機構裡。近日高雄市衛生局打電話來詢問:「你不是確診了?怎麼還在機構?」護理長回應:「同事都離職了,難道我要離開嗎?」思及長輩將無人照顧的困境,衛生局就不敢講話了。

儘管這位護理長遵守衛福部指引,依法可照顧同樣確診的住民,但已無暇顧及其自身的身體負荷。長照人力吃緊由來已久,龔威華強調,尤其疫情壟罩,「自己體系內同仁也怕染疫,而不肯進入疫區支援,甚至出現離職潮」。他認為,平常的政策就應該要調整,除辦訓的管控要放鬆,以及要求公費的照服員要進入住宿型的服務年資,也要再開放台外籍人力比限制。

政府5月中宣布,針對機構安置確診住民提供照護者,護理人員每人每班5千元、照服員每人大夜班3千5百元等措施。但龔威華質疑,很多機構還有營養師與物理治療師,也都是照護人力,這波疫情卻沒有補助津貼,「平時都要我們多元人力,何況非常時期,將士用命,怎麼還這樣區分?」他提到更克難的是,「人力部分,迫於無奈,只能不管勞工局加班上限,因為同仁確診,就是很缺人手」。

護理之家缺裝備、非確診個案送醫困難

「打仗也應該給我們基本的裝備,才能上戰場」,台灣護理之家協會理事長周矢綾表示,若有住民或員工確診,就進入每3天普篩;確診者一旦出現,隔離天數雖然是7天,但普篩只能重新歸零計算天數,因此「清零」成為住宿式長照機構的照護目標。

這樣的歷程,其中花費最昂貴的就是快篩劑,動輒3百、5百劑,甚至時間拉長,如果不斷歸零,每3天的普篩將用到1千多劑;裝備成本還有N95口罩及隔離衣。

周矢綾估算,從第一位個案確診到「清零」,至少要花費20萬元以上。即使衛福部已經發放快篩劑、N95口罩、隔離衣給住宿式機構,但一次性撥補只是幫小忙,機構需要的是長期支援,目前這些物資裝備只有少數縣市願意提供。

此外,護理之家個案常有急性送醫需求,尤其夜間會帶出去的,幾乎都是危及生命徵象的住民。現階段急性醫院因確診個案大量湧入,無暇顧及非確診個案,屢屢發生救護車載著非確診個案與護理人員收治遭拒,求助無門。周矢綾期盼,政府能設置住宿式機構夜間綠色通道,解決夜間個案急性就醫的需求。

政府應適時提供助力 而非成為阻力

院內感染基本上分幾個面向,零星住民個案採取分區照護(分艙分流),但小型機構很難做到這點。賴添福說明,許多小型機構的面積常只有一層樓,要員工分流還可做到,「但要住民分艙就有困難,因為坐輪椅的長輩仍會移動,導致病毒擴散」,只好當成隔離照護方式進行。龔威華說,很多機構必須先不管相關法規,例如一房六床的規定(因為要集中照護),甚至走道也需要放病床(同樓層)。

龔威華建議,其實政府應該有兩個做法,要在機構進行隔離,政府單位應該要有感控師(非委員也非承辦人員)進入機構,因地制宜協助機構建立起防護線。亦或跟基隆一樣由市政府主導,建立一個共同隔離區、臨時隔離中心,各機構因應狀況的先集中照護,由確診機構業者共同支付費用,成立一個聯合照護平台。

有關政策凌亂施加的負擔,龔威華舉例,機構員工和住民確診,一直被各局處要求填資料送件,還要處理卓越計畫評鑑等公文,蠟燭兩頭燒;但都已經人力吃緊,忙於處理快篩跟日常照護,實在沒時間應付局處的遠端遙控。他呼籲政府單位將心比心,「他們同仁都不敢進來染疫機構,怎麼還會一直要我們做東做西?」

正值疫情時期,賴添福認為,政府應放寬「對機構的勞動條件、品質提升卓越計畫的評鑑標準」,否則很多機構都會垮掉,導致全台長照環境更加惡劣。機構因照護人力不足,難免需增加照護人員的工時,待疫情過後,政府事後執行勞檢,若發現機構不符勞基法規定,就認定機構違法,進而不利該機構的評鑑、督考、考核,將導致該配合政府政策的機構因此評鑑不佳,讓機構陷入財務的惡性循環。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