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北市社區銀髮族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理事長、台北市私立愛愛院祕書長施定宏
台灣在Omicron肆虐下,台灣本土疫情5月開始大爆發!住宿式機構長輩多半為罹患慢性病、失智或臥床的高風險族群,一旦確診後出現中重症或死亡的機率都升高。面對來勢洶洶的病毒,一波又一波的挑戰,要如何保護機構弱勢長輩,正是考驗機構的危機處理能力。住宿式機構除了提升疫苗覆蓋率、做好感染控制、做足防疫物資的準備外,就實務經驗中如何在短時間內啟動危機應變、導入抗病毒口服藥,進而降低確診後轉中重症比例,減緩長輩、家屬、機構壓力,提出經驗與大家分享。
重點1:早期快篩早期發現輕症或無症狀確診者
工作人員因上下班因素常會在社區間往返,除了定期予以快篩外,往往發現感染源是由無症狀的工作人員帶入,此時應及時察覺及早安排機構普篩,早期發現感染者,並加以隔離杜絕傳播源。
重點2:建立社區友善醫療資源網絡
中央5月初宣布快篩陽性經醫師評估得判定確診後,北市社會局、衛生局就和台北醫師公會合作,每一間長照機構都配有一名醫師,只要機構內有症狀,第一時間即啟動視訊看診與後續投藥流程。「只要有人有症狀,預設每一間每一案都是確診」,希望在第一時間就防堵疫情擴散。
重點3:行政管理流程應以「長輩為中心」思考
確診者經醫師遠距視訊看診,醫師經健保雲端了解近6個月用藥,分析Paxloid或Molnupiravir與長輩目前用藥禁忌與交互作用,並請社工聯繫家屬填寫同意書、到完成開立處方簽領取藥物程序,所有作業流程簡化於4小時內加速處理。此階段機構、診所、社區藥庫應以「長輩為中心」的思維串接資源以利確診住民早期投藥的實踐。
重點4:社區醫師早期開立藥物 定期追蹤確診個案
有些確診者因慢性疾病等多重的因素,給予抗病毒藥物後仍可能會發燒、呼吸喘、肺炎,或藥物不良反應症狀。此時持續性的追蹤,並適時提供醫療處置尤其重要。經過專業醫師評估,將個案提前分流處理,輕症觀察、中重症即時聯繫後送醫院處理,以落實社區醫療轉診制度。
在迎戰此波疫情的實務經驗中,結合長照機構、社區診所、社區藥庫的力量並規劃指引程序讓醫師、藥師、護理師、照顧服員等,合力打造一個照護平台,讓跨專業團隊一起對抗病毒。在4小時內完成投藥的流程,而開始服用抗病毒口服藥之長輩確實成效斐然,不僅可以降低機構、醫院負載,更可以降低長輩轉中重症甚至死亡的機率。
以下圖表呈現結果分析:
5月1日至5月10日,病毒感染的速度來得又急又快,在尚無口服抗病毒藥投入前,僅採症狀治療者有51%送醫住院,造成長輩、家屬、第一線照顧團隊、後送醫院極大壓力。(資料來源/施定宏)
5月11日至5月31日,導入視訊診療,口服抗病毒藥照護系統,建立跨專業照護平台,長輩0%送急診住院、長輩0%轉中重症,大大降低機構、醫院負擔。(資料來源/施定宏)
藍色線條-未服口服抗病毒藥物,5/11、5/13、5/22這三日分別各有一位急診送醫,是因為長輩病程變化快,來不及啟動視訊診療未服口服抗病毒藥物。(資料來源/施定宏)
階段一
5月1日至5月10日,疫情挑戰下舊有醫師巡診與治療藥物無法快速壓制疫情,長輩多人轉中重症轉送醫院,機構必須盡速尋求新的策略與資源突破困境。
階段二
5月11日至5月31日,以「長輩為中心」結合社區診所、社區藥庫的資源。跨專業整合醫師、藥師、護理師、照顧服員…等專業夥伴。「快速診斷、即時給藥、持續追蹤」,由圖一與圖二得知,成功降低確診後轉中重症比例。
長照機構長輩與同仁要「與病毒共存」,又要讓病毒強大傳播能力「在長照機構內是可控的」,這樣的政策結果在台灣5月底已超過一千家住宿型長照機構爆發院內感染,一萬多名住民確診。Omicron疫情橫行肆虐,機構必須從管理層面、醫療遠距資訊系統與長輩就醫行為做全方面調整,加速住宿式機構的轉型與成長。藉此讓長照夥伴齊心完成「與病毒共存」的任務,為守住「千分之一防線」一同努力。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