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新處方!一起來「逛博物館」

失智新處方!一起來「逛博物館」
2019/05/07
作者/專欄

從5月底開始,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看失智門診的病患多了一道新處方——「逛博物館」,這是由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與國立臺灣博物館跨界合作推出的「失智友善博物館處方箋」,是台灣醫療院所與藝文場館首度跨界合作的成果,兩大領域的主管機關衛福部與文化部也都派人到場致詞。投身失智照護近三十年的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也看好這次合作,他認為逛博物館能促進失智症長輩跟子孫的「跨代交流」,對失智照護相當有幫助。

國內藝文場館近年都有不少友善長者的措施或是參觀方案,也積極改善館內無障礙設施,但本次推出的處方箋卻是首度納入醫療服務系統,可由醫師直接開立處方箋。「因為病患家人拜託我叫媽媽去運動,我還寫過『每天要走一萬步』的紙條!」規劃此一處方箋活動的北市聯醫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笑稱,在失智門診多年,他觀察到許多長輩不願意出門,家人也怕長輩走失。

劉建良解釋,這處方箋就是非藥物治療,只要醫師判斷為疑似輕微認知障礙(失智等級CDR0.5),就可以開立「失智友善博物館處方箋」。(攝影/邱彥瑜)

「處方就是病人一定要做的,還會要求拍照回來交作業。」劉建良解釋,這起處方箋就是非藥物治療,讓長輩「聽醫生的話」,只要醫師判斷為疑似輕微認知障礙(失智等級CDR0.5),就可以開立「失智友善博物館處方箋」,預計五月底正式上路。每次開立最少2張、最多4張,就是希望家屬能跟長輩一同參觀,「有失智的阿公阿嬤因為展覽主題勾起回憶,還可以教孫子、講故事。」劉建良認為,逛博物館不僅能讓長輩走出門運動,還可以動腦,增進長輩的語言表達能力,改善行為問題,也促進家庭跨代交流。

「失智照護要進入社區,而不是躲在醫院啦,這已經是世界趨勢。」北市聯醫院長黃勝堅說,北市聯醫近年不只積極轉型走入社區做守護長輩的第一線,他也直指失智藥物治療效果有限,非藥物的關懷與陪伴更為重要,此次醫院與博物館合作,更是回到「以人為本」的精神,協助現在的失智症患者,也等於幫助未來的自己。「所有專業的人都要知道怎麼跟失智症患者相處,不然怎麼問診?」黃勝堅認為失智是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即便在醫界,也不應將失智照護責任丟給精神科與神經科醫師。

「失智照護要進入社區,而不是躲在醫院啦,這已經是世界趨勢。」北市聯醫院長黃勝堅說。(攝影/邱彥瑜)

而對於臺博館來說,此舉也是化被動為主動的一道曙光。臺博館館長洪世佑說,博物館近年配合文化部「文化平權」政策,將展品跟展覽帶到偏鄉跟離島,他也認為以文化療癒疾病、撫慰心靈是跨國皆有的案例。臺博館自2月中展開培訓,目前已有32位志工完成培訓課程。

負責培訓的劉建良說明,課程包含「認識失智症」,包括相關症狀、失智症患者的心理狀態等都要了解,也讓志工了解如何與失智症者應對的溝通技巧,更包含情境演練跟實作工作坊,課程可說相當扎實。劉建良說,失智症人口預計在民國150年達到93至95萬,將成為不可忽視的常見疾病,讓社會大眾提早對失智症有更多、更正確的認識,尊重失智症患者人權,移除社會對失智症的錯誤認知標籤,才能真正達成「失智友善社會」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