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失智人口突破35萬人,7成為阿茲海默症患者。衛福部已核准針對早期阿茲海默症的兩款創新針劑「樂意保(Leqembi)」與「欣智樂(Kisunla)」,亞東醫院於今(6月23日)上午完成全國首例欣智樂施打,患者是位有輕度認知障礙83歲阿嬤,亞東醫院表示,針劑是透過清除腦中致病的類澱粉蛋白,從源頭延緩神經退化,是臺灣20年來首次引進針對阿茲海默症病因的治療新藥,但並非人人適用,需經完整醫療評估才能施打,目前推估臺灣約有13萬名患者符合「早期阿茲海默症+類澱粉蛋白陽性」的用藥條件,但因治療費用高,實際可施打人數仍受限。
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醫師表示,接受治療者為一名83歲女性,屬於早期阿茲海默症個案,雖年事已高,但日常生活功能仍良好,能獨自搭乘大眾運輸、處理家務,甚至在家協助照顧患有失智症的配偶。因發現自己出現健忘、重複提問等異狀,加上家中已有失智案例,主動前來就醫檢查。
亞東醫院甄瑞興主任。(圖片來源/亞東醫院)
經初步評估,患者認知功能障礙檢查(CASI)為92分(滿分100分)、簡易心智量表(MMSE)為29分(滿分30分),顯示為輕度認知障礙。後續經核磁共振、正子斷層掃描(PET)與基因篩檢,確認其腦中已有類澱粉蛋白沉積,且符合新藥的適應症條件。甄瑞興主任指出,這正是藥物介入的黃金時機。新藥的目的不是逆轉記憶,而是延緩退化,延長患者維持日常生活能力的時間,守住清醒且有尊嚴的生活品質。
83歲阿嬤的女兒表示,雖然新療法的治療費用不低,但考量母親目前仍能獨立生活,決定積極嘗試新藥。他說,媽媽每天都會自己安排行程,完成家務、照顧爸爸,這樣的生活對他很重要。雖然知道這不是神藥,但只要能讓母親維持現在的狀態久一點,就是值得的。
雖然新藥費用不低,但女兒希望媽媽(圖右)能多維持現在獨立生活的狀態,決定積極嘗試。(圖片來源/亞東醫院)
每月一針 研究指出可延緩病程約4-5年
亞東醫院表示,由美國禮來開發欣智樂,每月施打一針,研究指出約66%患者在1年後可完全清除類澱粉蛋白;其餘則需約1.5年。部分患者在清除後可暫停施打,但仍需定期追蹤。有助降低50%進展到中度失智風險,或延緩病程約4-5年。
而樂意保則由日本衛采與美國百健共同研發,每兩週施打一針,1年半後可延長為每月施打一次。類澱粉累積較低的早期患者可減緩至51%。約延緩3年進入中重度的時間。
甄瑞興主任強調,兩款藥物皆為靜脈注射,且須於醫院施打;治療前完成澱粉樣蛋白正子攝影(PET)、腦部影像檢查(MRI)與APOE基因檢測等評估。臨床數據顯示,極少數患者可能出現腦水腫或點狀出血,須搭配影像監測,以確保療程安全。而部分患者如1年內曾有中風或癲癇發作病史;同時攜帶APOE(ε4/ε4)基因者;或正服用抗凝血劑者皆屬高風險族群。
目前亞東醫院已有10多位早期失智患者完成完整篩檢,其中6、7位符合條件,正與醫師討論是否啟動療程。甄瑞興主任表示,新藥不是萬靈丹,而是醫療進展的一步。要讓病人與家屬知道,有效治療是一段路,還需搭配生活照護、心理支持與長期追蹤,才能真正發揮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