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患者彷彿腦海中有一塊橡皮擦,雖無法痊癒,但可透過藥物及非藥物治療,因其較能保存長期記憶,能憶起兒時、早期歲月,故藉由懷舊活動,能引起患者參與活動興趣、動機並與外界溝通。為了讓懷舊電影喚醒長者的生命記憶,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自9月5日起,舉辦「記憶‧台北—時光電影院」,以「記憶」為主軸,藉由8部在台北拍攝、膾炙人口的老電影的播放,讓觀眾共同回望台北城市風貌,喚醒長者的生命記憶。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表示,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2021年統計,全球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估計已經超過5,000萬名失智症患者,預估到2050年將增加2倍至1億5,200萬人,全球近80%的民眾擔心罹患失智症,35%的照顧者表示他們隱瞞家中成員失智症的診斷;亦有超50%的照顧者表示,由於他們的照顧責任,同時身體健康受到了影響。
鄧世雄說,9月是國際失智症月,目前全台灣失智症人口推估約30萬人,罹病者也有年輕化的趨勢,在未來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失智症的候選人!他強調,失智症並不是正常老化,舉凡三高、憂鬱、肥胖、抽菸等這些危險因子,都可能導致失智症,他鼓勵民眾要預防失智症可以從身動、腦動、人際互動開始。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說,看電影是很好的活動,聲光效果可以喚醒失智長者的記憶。(圖/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提供)
鄧世雄說,看電影就是很好的活動,除了聲光效果對於長者可以達到刺激,失智患者長期記憶相對保存較佳,較能憶起兒時或早期的記憶,藉此可促進活動參與的動機、能讓長者走出家門,與他人互動、增進語言表達、社會化及現實感、重拾自我認同、達到穩定情緒、減低失落感的效果等,照顧者亦可在陪同過程中獲得喘息,其照護負擔也會明顯下降、主觀安適感提升。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副執行長陳德齡提到,中心致力推動「記憶工程」,希望透過影像的修復,使影片有新的生命,讓更多人看見,並幫長者找回生命的記憶,創造共鳴。同時提倡影視聽文化平權,讓不分年齡、性別、族群、地域的民眾,都能盡量平等的對待,希望藉此活動呼籲影像資料及全民記憶保存的重要性,並關注樂齡族群藝文長照的議題,帶給樂齡族群創意學習、豐富藝術生活的連結,讓電影產生更多的可能性,一起參與、見證台灣珍貴的影視聽文化寶藏。
此次播放的8部電影中的《少年吔,安啦!》,數位修復版演員顏正國也分享,該部電影是30年前,他年僅16歲時拍的電影,他笑稱,現在臉上多了一些滄桑,感謝電影中心將這部電影修復,當年黑幫類型電影還不太能被民眾接受,但現今思想逐漸開放,希望大家能用藝術創作的角度觀賞。
顏正國表示,失智症問題逐漸嚴重,需要大家的關心。(圖/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提供)
此外,顏正國表示自己受益良多,藉此了解到失智症真的問題逐漸嚴重,需要大家的關心,並鼓勵民眾「看電影是與長者最好的互動方式」,讓長者可以有參與感,也可以喚醒過去記憶,大家有共同話題可以一起互動聊天,非常適合攜家帶眷來觀賞電影。
「記憶‧台北—時光電影院」以「記憶」為主軸,放映的作品皆是在台北拍攝取景的電影,不僅能夠一窺早期台北城市風光,也可以看見城市與時代的演變,此次除了經典數位修復的黑幫電影《少年吔,安啦!》,另將播放寶島歌王文夏主演的《再見台北》、李安刻劃家庭親情及世代隔閡的《飲食男女》、豬哥亮主演的《大稻埕》及經典國片《天馬茶房》、《台北之晨》(林強配樂版)、《霓虹心》、《大橋頭的戀愛夢》等8部膾炙人口的電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副執行長陳德齡。(圖/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提供)
台北市萬華老人服務中心主任陳俊佑表示,除電影放映外,亦規劃映後座談、電影地景導覽以及電影記憶工作坊,邀請講師分享電影拍攝背景、文史工作者分享城市變遷與地景差異,以及安排電影地景導覽,帶領民眾走進影片中的拍攝地,實際比對今昔差異。另將透過工作坊鼓勵長者分享自身生命經歷,發揮創齡精神激發創造力,也可改善照顧者與失智者的溝通,此外達到青銀共融、活躍老化、銀髮樂活等目地,提升民眾對失智症的認知、創造失智友善環境。
「記憶‧台北—時光電影院」9月5日起在台北市萬華老人服務中心登場,活動均為免費參加,歡迎民眾踴躍參與,一起走入時光隧道,名額有限,詳情請上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官網或線上填表報名:https://reurl.cc/V18j2b。
場次 |
電影 |
地景導覽 |
第二場(9/12) |
《大稻埕》 |
文史工作者高傳棋 |
第三場(9/19) |
《再見台北》數位修復版 |
|
第四場(9/26) |
《愛情算不算》 |
文史工作者高傳棋 |
第五場(10/3) |
《飲食男女》數位修復版 |
|
第六場(10/17) |
《霓虹心》 |
|
第七場(10/24) |
《天馬茶房》 |
|
第八場(10/31) |
《台北之晨》 |
|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