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到挪威學習新的失智照顧訓練方法,挪威語縮寫為「VIPS」:
V(Values people):提倡這些人的權利、I(Individual’s needs):考量個別需求提供客製化的照顧、P(Perspective of service user)從失智症者的角度了解照顧、S(Supportive social psychology)培養社交環境讓人們可以維持他們的人際關係(S有時也以Social替代:以看見、回應個人取代單元照顧),概念於源自學者Brooker 2007年出版《以人為中心的失智照顧》一書。
VIPS這套照護系統的核心價值:不論什麼健康程度,人人都有一樣的價值,應給予個別化照顧,所以要學著從失智者眼光看世界,給予身心上的支持環境。
在挪威,我遇見兩位教練,詳談後發現,他們透過書面、影音的教材及角色扮演的訓練,幫助照顧者學會更深的同理與反思能力,讓學員面對對照顧挑戰時拿出更具有人性、實際的方式,提升失智者生活品質,又降低照顧衝突。挪威不僅培養師資,也在各處訓練第一線照顧者,包含專業與家庭照顧者,已驗證確實有改善照顧品質,減少類似身心症的行為表現。
這讓我想起過去從事照顧遇見的現象,有次遇見老人拒絕洗澡,照顧者就認為老人找麻煩、耍脾氣,或說他頭腦壞掉。經過VIPS的洗禮,我換個角度想,前面這些都是怪罪式思考,並未從老人的角度,其次,當人失智到一個程度,不容易認得新來或近年才來的照顧者,可能聽不懂洗澡指令,誤以為被陌生人脫光衣服、拿水管沖,換成是你、我,不會伸手去擋嗎?若這樣行為被解釋為不配合或躁動,又情何以堪呢?我們是否能否更換溝通方式?例如「為你預備的洗澡水已經預備好了」,或將洗澡遊戲化?
在台灣,大眾普遍認為人手不足是照顧品質低落原因,莫忘因缺乏訓練和知識,用魯莽的方式引發老人沒有安全感而粗暴反彈,才可能是人手變不足的原因,反而讓「照顧」製造問題,或加速失能、失智。
另外,有次在設備豪華的公辦機構失智專區,機構理念是要幫他們排作息表,確保有活動延緩失能,這「延緩失能」可是衛福部狂推的旗艦、指標、亮點政策。有什麼不對?太對了!一早有職能治療師帶活動,十位失智者在教室,有的還沒睡醒,沒跟上動作,一旁的照服員還拉他們的手配合,更有一位一直哭,然後走出教室到花園去。教室裡的照服員看到了,還知道出去看看並且作出安慰的撫慰動作。
經過VIPS學習,我想到:首先,這個時間當下,失智者腦海正在哪個神遊情境,也許並不想跟著作活動。其次,有些失智者認知困難,對於快節奏的語言和動作感到挫折,在教室活動待得越久越挫折。換成你、我,不哭著走出去還能怎樣?
VIPS告訴我們:個別化設計相當必要且重要。所以,現行失智專區活動到底是作給外人看、長官看,太過按著標案計畫制式化執行,還是真的為長輩而設計?VIPS也提醒我們,除了個別化,還要提供支持環境。對失智者來說,有時光是吵雜的聲音和歌曲,就可以造成困擾,我們有沒有想到,所謂環境不只裝潢有懷舊樣板跟物品,還有聲音、光線、物件色彩、人的表情等多種元素。
VIPS提醒我們,看人而非僅只聚焦被照顧者所罹患的疾病。台灣不時發生失智照顧悲劇,已經造成難以估計代價,一起學習從失智者的眼光看世界,可望幫助我們的照顧進入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