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景琦專欄】確診失智先別慌 8個方法幫助失智者調適

【許景琦專欄】確診失智先別慌 8個方法幫助失智者調適
2023/04/20

日前,淡江大學前副校長,遺書留言:「腦部病變,智能已失,無法教學!。」躍下學校12樓,令家屬、校方師生,皆感哀慟遺憾。

失智症(Dementia)是現代社會的文明病及生活病,並非老人才會罹患的疾病。尤其仍在職場的患者,真是身心難以承受之重。當我們發現自己大腦「不好使」的時候,除了憂鬱,還能怎麼面對

  1. 多方探索生活模式:職場工作族群,常有固定的生活模式,我們可以嘗試將生活模式修改為「彈性模式」。換言之:「笨有笨的過法」不是大改變的轉行,而是轉變工作的模型。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的面向,要提醒自己經營過去忽略的地方。包括對家人的愛,多珍惜與身邊的人彼此間的溝通。豐富內心的需求。過去太專注於工作的人,或許可以調整時間的分配和使用方式。發展新的面向,從容的去感覺內心的豐富充實。

  1. 積極就醫延緩病程:不論年紀、身分,積極就醫本身就是一個正確的方向。藉由理解自己的醫師,撰寫就醫手記,幫助自己了解身體的狀況,也同時操練大腦的能力。醫師通常會提供訓練大腦的課程給病友。腦齡(Brain Age)是複雜的生理現象。藉由刻意「練習」往往能有限延緩退化。

  1. 完善社交支持系統:早發性失智症(Early-onset dementia)或稱年輕型失智症(young onset dementia)患者,常礙於社經身分、地位,對於患病沒有辦法讓外人瞭解,這時找到信任的親友、同學、夥伴建立社交支持系統就顯得非常重要。支持夥伴可以給予適當的鼓勵,同時不因為分享而妨害患者正常的生活與工作。要能無條件的支持病患具有高情商,也能真實給予明智的建議,同時知所進退、不八掛,以支持與保護的心態,陪伴患者多走這一哩路。

不論年紀、身分應積極就醫,此外支持夥伴可以給予適當的鼓勵,同時不因為分享而妨害患者正常的生活與工作。(圖片來源/pixabay)不論年紀、身分應積極就醫,此外支持夥伴可以給予適當的鼓勵,同時不因為分享而妨害患者正常的生活與工作。(圖片來源/pixabay)

  1. 警覺「無限迴圈」情緒:面對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必須有足夠的敏感度知道自己的心情、心理狀態。有時,有時可能只是一段音樂、場景燈光,但一定要避免胡思亂想、鑽牛角尖,以意志力強迫自己,遠離當下的氛圍或是思緒,適當的忙碌甚至紛亂也是好事。

  1. 適度放鬆舒緩壓力:任何人生病時,都會產生心理壓力。原本喜歡吃東西的人,可能食欲不振。原本沒有睡眠障礙的人,可能會睡不著。容許自己做一些過去認為「浪費時間」的事情。像是:煮煮菜、種種花、畫畫圖,甚至寫寫文章都是極好的舒壓方式。此外多多在陽光下運動、健走;身體和心情是相連結的,主動安排紓壓的活動、舒緩緊繃情緒,對延緩病症絕對有極大幫助。

  1. 正向思維心存感恩:正面的事情會同時發生在極微小的事情上,在一片黑暗中要用心注目、尋找細微的光明。當心情陷入低落時,記得要去尋思這一段日子中可感恩的事情,並記錄下來。風暴來臨時也不會盡是驟雨狂風、人生不會只有單純「壞事」發生,需要有智慧將它們找出來。

  1. 以責任感驅離糾結:許多時候我們認為所遭遇的苦難,往往是過去到現在所建立起的責任感支撐的。遇到重大挫折與困難的時候,有些人會因為糾結在牛角尖的思維問題,甚至就是以結束生命,做為解決(本質是逃避)挫折與困難的方式。此時如能轉化思維,適度的讓責任心發揮良能,喚起意識裡惦記著的家人,或是自己尚未完成的心願,告訴自己活著就有希望,避免因情緒的糾結所帶來的憾事。

  1. 正確認知揮別絕望:絕大部分的失智症患者,初期官能與認知的症狀都不嚴重,比較要擔心的是「絕望感」。換言之「覺得沒有希望」比起真實的身心狀態更為嚴峻。許多失智症患者維持在初期的階段會有一段不算短的時間,從認知功能障礙到重度失智症的時刻,歷時可長達數十數年。所以不論患者還是親屬們,還有許多可以做的事情,千萬不要一下子就掉入失能的恐慌之中。

隨著醫療的進步、長照政策的支持,有許多機構、組織,針對失智症皆推出多種照護方案,不論是什麼樣的景況,都有對應的辦法去面對失智症各病情階段。這時需要我們多留心各項社會資源,不論從政府社政與衛政單位、醫療院所、社工組織、協會團體,藉由團體資源有效的保護與協助失智症患者。生命中不同時期的風景,雖不一定全是春暖花開好時節,但是要學習調整眼光,懂得用正面的態度,去欣賞生命中不同樣貌。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