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世宏專欄】先求有再求好? 日照衝刺下的隱憂

【黎世宏專欄】先求有再求好? 日照衝刺下的隱憂
2023/05/30

衛福部長照司司長祝健芳於今年的全國日間照顧服務研討會上表示「一國中學區一日照中心」的政策目標將於民國113年達成。聽到這則消息,筆者覺得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日照中心的地域涵蓋率終於要達成目標,但「憂」的是在如雨後春筍般的設立速度下,日間照顧中心會不會成為類似「居家服務」的另一個亂象?這些投入日間照顧的業者真的準備好了?真的了解社區式照顧的意涵與核心精神?

正視日照中心經營方向、收入及人力問題

日間照顧的核心精神是「居家生活的延續」,藉由空間、專業照顧計畫、跨職種專業團隊的介入及各種活動來延緩長輩的失智與失能,並讓長輩維持自立生活的能力。可減輕家庭照顧者的負荷,並能維持照顧者的經濟收入,晚上亦能同享天倫之樂,讓長輩能實踐在地老化,延緩入住機構的目標。

然而在筆者走訪過國內許多日照中心後,發現這樣的核心精神,並不見得存在於大多數的經營者心中。許多日照中心以「社區據點」的方式在經營,安排大量的體能活動、團康活動,忘記針對長輩欠缺或是退化較快的能力及身體機能擬定照顧計畫,進行有計畫的照顧與復能。在空間規劃上,除了地方政府的業務承辦人員對於設置標準的理解程度不一外,照顧場域的安全性、高齡者行走動線及衛浴空間與位置的適切配置,無法詢問有經驗的建築師或室內設計師,更是讓現有日照中心長出許多奇奇怪怪的樣態。

早期政府曾委託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組成專家輔導團隊 ( 筆者亦為團隊成員 ),進行空間規畫及經營管理的輔導,但隨著長照2.0的大鳴大放及產業化的倡議聲中,輔導角色從中央輔導團轉移給地方政府,多數業者僅能靠著書籍或指引摸著石頭過河,亦或是參加坊間業者的開辦說明會就投入日照的設置與經營,這也是筆者最為擔憂的。

「先求有、 再求好」 是政府在長照2.0推動時的策略,但在「有」之前,「好」的問題是否也需要先思考呢?。

日間照顧有別於居家服務的高獲利模式,據衛福部統計,全台的日照中心使用容額率大概僅有76%,且整體的收入會受到下列因素的影響:

  1. 個案CMS等級:等級太低則使用天數少;等級太高則人員照顧負荷過重,需要增加人力,提升了成本。
  2. 個案出席率:在長照服務可多元使用的情形下,以及個案可能因為輪住、住院、請假等狀況,影響了出席率。
  3. 特殊事件或疫情的影響:發生群聚感染或是疫情嚴重時,可能需要暫停服務數日,此期間的收入近乎歸零。
  4. 服務人力不足:照顧服務人力招聘、離職而影響了服務規模,降低了收入。
  5. 照會個案數過少或地區競爭性太高。

台灣長照的專業人力荒,一直是最近這幾年來經常被提出來的問題。照顧服務人員大量往居家服務界投入,以期待獲得較好的薪資待遇,機構式照顧與社區式照顧在成本壓力、政府支付制度與低獲利的情形下,只能維持一般市場行情薪資,在第一線人力就不是很充足的情況下,近來也常看到業務負責人異動頻繁及專業人力難以招聘的現象。各種長照業務均亟需專業人才投入,舉凡照顧專員、A個管、居家督導等,都需要護理、社工以及相關長照科系的人力。

但筆者看不到大量的新鮮人投入,只看到人力的流動,此狀況是否有助於照顧專業的發展?日照中心的專業人力或管理人員,必須要具備眾多職能,舉凡:督導日照工作、照顧計畫的執行、活動的設計與帶領、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督導服務品質與危機處理、連結社區資源與睦鄰關係的經營、工作人員的管理與訓練、跨專業服務的整合與協調、現場庶務性質事務的管理外,還要完成年度的營運目標與工作計畫,更要肩負起機構評鑑的重責大任,會有多少的專業人員想要待在這領域呢?

上述所提到的種種問題,將會是政府與業者在達成「一學區一日照」目標後的另一個挑戰。「先求有、再求好」是政府在長照2.0推動時的策略,但我們在「有」之前,「好」的問題,是否也需要先思考解決的對策呢?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25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