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照顧科技產品應該要「貼近實際場域需求、以使用者為中心」,這是不分國界的通用原則。當智齡科技2年前開始將產品帶到北美時,第一步就是深入地去了解當地長照機構的環境與文化及使用者輪廓,以打造最貼近照顧者需求的產品。
掌握北美機構痛點 重視長照護理指導方針
我們發現北美照護機構,對各自機構內的長照護理指導方針(Nursing Protocols)特別重視,機構會分別參考臨床指引、實證研究等,擬定出不同情境下的標準作業流程。舉跌倒為例,在加拿大的住宿機構裡,當一位長者跌倒時,機構會有一套完整的護理指導方針,包含緊急狀況的處理、相關人員的聯繫、後續的追蹤與觀察,要求照護人員一一執行。
尤其對待後續追蹤格外嚴謹,會將應執行的追蹤項目及時間點,仔細定義清楚。例如:跌倒後4小時內,需每1小時量測其生命徵象1次,並觀察長者步態、言語、瞳孔等;而後的24小時內,應每4小時執行1次;3天內,應每班執行1次。
當遇到長者服用特殊藥物的情境時,護理人員則需依照該藥物療程的指導方針,進行服藥後的狀態追蹤,例如:每次飯後服用特定的A類降血壓藥物,都要在45分鐘後,測量與記錄血壓。而這些方針有時也會規定,需因應個別化需求和差異進行調整。
諸如此類細緻的指導方針,定義了不同照護情境的處理方式,其他情境還有如:感染控制、傷口照護、營養照顧等。而目前多數北美機構,會使用自製的紙本表單,記錄觀察和處置的時間點,以追蹤此類事件。
洞察照顧機構需求 優化既有產品功能
然而,在護理師平時繁雜的工作項目中,這些片段的追蹤工作,往往容易在忙碌或交班等過程中被遺漏。若因疏忽而導致不良後果,則可能對住民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甚至延伸出醫療糾紛,但若能確實遵照指導方針進行照護,則將是對照護品質的一大保障,許多安全與糾紛的風險,能有效被控制。
我們既有的生理量測解決方案「VitalLink」, 包含了照護推車、物聯網整合量測設備、智慧量測APP、AI平台等。然而,在學習到北美嚴謹對待護理指導方針(Nursing Protocols)的態度後,我們加入了新的功能,可以預先根據機構各自的指導方針設定好規則,當需要特殊照護的事件發生時,人員只要選定該長者的事件情境,系統會自動產生追蹤排程,在規定的時間點,提醒當班照護人員應執行的追蹤評估。例如:跌倒後各個時間點的生命徵象追蹤頻率提醒、服用特殊藥物後的定時追蹤照護等,都能透過VitalLink 上的「追蹤提醒」,協助照護人員,依循指導方針完成照護。
了解痛點、持續改進與不斷創新是跨國通用的服務心法,「VitalLink」學習到北美嚴謹對待護理指導方針,增加新功能。(圖片來源/智齡科技)
北美的機構導入科技輔助後,能大大降低出錯與遺漏的機率,以及紙本紀錄的工作負擔,確實掌握高風險長者情形,維持高照護品質。並且這些指導方針的規則,機構都能自訂和修改,以滿足北美各種機構類型、不同事件情境下細膩的需求與差異。
跨國通用的服務心法:了解、改進並創新
要將產品服務帶到北美時,智齡科技透過深入場域,細膩地了解第一線照護人員的困難及需求,再運用創新與科技,提供北美照護人員更有效與輕便的科技工具輔助,降低照護風險、提高住民生活品質。我認為好的照護科技,就應該透過不斷地了解場域、持續地改進和創新,為照護人員和長輩帶來更好的生活。
*感謝劉庭如、陳采均(智齡科技)協助資料搜集與撰寫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25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