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建築美學融入長照空間 邱暉智築起照顧新風貌

【封面人物】建築美學融入長照空間 邱暉智築起照顧新風貌
2023/08/02
作者/專欄

文/郭佳容

清早寧靜的彰化員林社區裡,比鄰的透天厝之間,陽光灑落在左鄰秀家人日間照顧中心一大片落地窗,周邊搭配草地和庭園造景,顯得溫潤典雅,裡頭一群老人家,圍一圈坐在椅子或輪椅上,模仿老師手勢,雙手交疊互相敲打。帶活動的老師說:「這是活動手腳喔,可以預防老人家肢體腫脹的敲穴道招式。」

左鄰秀家人日間照顧中心融入建築美學。(攝影/劉國泰)左鄰秀家人日間照顧中心融入建築美學。(攝影/劉國泰)

「我想要創造家的感覺。」秀家人長照服務體系董事長邱暉智從人性與家庭生活的理念出發,融合建築美學,參照北歐小機構因地制宜的長照模式後,終於得出結論,「照顧可以有家的感覺。家庭是很私密,像是單人房或雙人房空間。通鋪式的集中照顧床位,不是家的感覺。通鋪只會讓我聯想到當兵。」

建築和都市設計出身的邱暉智,強調都市美學重要。(攝影/劉國泰)建築和都市設計出身的邱暉智,強調都市美學重要。(攝影/劉國泰)

意外接手住宿機構 跨入長照之路

說到對長照的理念與堅持,其實來自人生的意外。2006年,邱暉智的爸爸因為主動脈剝離驟然離世,留下1間養護中心由他和弟弟繼承。學建築和都市設計出身的邱暉智,完全是長照的門外漢,就這樣一腳跨入長照產業。他當時原本還在上海工作,往後5年時間,只好往來海峽兩岸之間,協助經營養護中心。

接手後,邱暉智花了很多心力鑽研法規,並投入人力與物力,思考如何讓長照機構營運得更順利。在經營住宿機構的經驗裡,他看見老人照顧的困境,長輩身體狀況常常是越來越往下坡,走入退化曲線,看不見恢復曙光。「養護中心最大問題是沒有分級照顧,所有等級的病人,不管坐輪椅、臥床,甚至氣切病人都放在一起,達不到該有的照顧目標。」

這樣疑惑存在他的心中,邱暉智翻看外國文獻,發現北歐老人死亡前,臥床時間比台灣短很多,而且可以活動到90多歲,「(我們)開養護中心就很像送行者,1年平均走掉10到12個長輩,甚至更多。我沒有辦法想像芬蘭90多歲長輩做體操,我想去這些點參觀看看。」

參訪北歐模式   找到切入長照的夢想路

2011年,邱暉智報名參加彰化縣政府參訪團,前往北歐照顧機構取經。他也上網做功課,找出感興趣的機構,除了參訪固定行程,特別商請丹麥辦事處安排個人參訪,「我好奇那邊的機構怎麼可以密集群聚?走路10分鐘的街廓中,就有5到6個日照據點。」

參訪後發現,原來北歐採取因地制宜的小型機構,也有百年老房子改造成的專業護理之家。出身建築專業背景,他也特別觀察到,照顧機構在安全範圍之內,因應建築物不同作出調整,走道寬度等空間設計,不必然受限於死板的法規,更符合人性與居住需求。

回到台灣後,他毅然決然關掉養護中心,在員林開創北歐模式的分級日照中心,並自己著手設計空間,物色社區中合適的老透天厝,斥資投入千萬元,改造活化友善社區的日照中心,「我重視機構的鄰里環境、設計燈光、空間椅子,每一樣細節我們都用心。」

邱暉智返鄉服務,希望能提供完善優質的長照服務。(攝影/劉國泰)邱暉智返鄉服務,希望能提供完善優質的長照服務。(攝影/劉國泰)

邱暉智想在長照產業中倡議美學觀念,他規劃的日照中心,裡面有10人的活動場所,也有適合3到5人的私密空間,「長輩想參加活動就參加,不想參與活動,也有私密空間可以獨處。長輩有了安定感,來了就不想走。」

空間設計改變人心   拆解了社區藩籬

經營社區日照中心,一開始面對最大的問題,就是來自社區的反對聲浪。過去長照機構,常常遭受汙名化,鄰居害怕救護車聲頻繁擾民,也擔心周圍房價下跌,因此長照機構或日照中心被貼上不利社區發展的惡名。

為此,邱暉智召開社區說明會,讓社區更瞭解長照機構,「透明玻璃可以從外面看進來,大家一看就明白裡面在做什麼。」邱暉智還在機構建築物外牆設計燈光,燈光一直開到晚間10點才自動關閉,一開始鄰居都來關心說,晚上沒有營運這樣太浪費電。

空間設計打造像家的長照機構,成功拆解了社區藩籬。(攝影/劉國泰)空間設計打造像家的長照機構,成功拆解了社區藩籬。(攝影/劉國泰)

光,點亮了日照中心,也照亮了社區。空間設計的改變,更拆解了長照與社區的藩籬。機構外鋪設的斜坡,連接社區巷弄到公園通道,人來人往,小朋友騎車上機構斜坡,一溜煙就到公園。

日照中心逐漸被社區接受,邱暉智還開放部分空間,到了晚上作為舞蹈教室、活動空間。他也在長照空間打造咖啡吧,從外面看,就像是一間舒適的咖啡館。日照中心變成社區的好夥伴,街頭巷尾的好鄰舍。

長照機構空間延伸到戶外,提供各項活動課程。(圖片來源/秀家人長照服務體系)長照機構空間延伸到戶外,提供各項活動課程。(圖片來源/秀家人長照服務體系)

「長照不能脫離生活,最重要的還是讓環境舒適,讓長輩和家屬都想進來。」邱暉智認為,長照不能畫地自限,要從各層面吸引人群。他分享在中心帶活動時,即使再精采再好玩,一旦家人來訪或孫子出現時,長輩往往都會立刻放掉手中活動。「因為照顧不能脫離人性,長輩還是想跟家人在一起,想要含飴弄孫,所以我設計溜滑梯、盪鞦韆,小孩子喜歡來,順道也就探訪長輩了。」

多元小額自費課程    堅持走出產業模式

目前,秀家人提供長照2.0的各項服務,從居家服務、日照服務、失智照顧,還有小規模多機能的服務,包括沐浴、接送、送餐等,幾乎是應有盡有,成為複合式照顧服務中心。

邱暉智認為,長照要達到規模經濟,獲利秘訣除了提高案件數,還有小額自費項目,服務品質同樣不能降低。「單領政府補助款並非長久之計,機構還是要能自營獲利。我聘請師資、開設課程,就是想提升多元的服務品質,粗估個案自費額,如果1個月可增加2000元,以目前服務5700人次,平均可達20% 獲利率。」

例如,秀家人長照據點每天都有外部師資課程,每一位學員每天收費50元,邱暉智說:「雖然拉高了支出,提供多元服務,可是堅持一定要收少額費用,因為如果不收,人數就會爆滿,超過服務上限。」

邱暉智回憶起,剛踏入長照產業時,他堅持自費課程,維持永續的經營品質,有時還會遭到關切,「當時還傾向長照就是社會福利,費用低廉,甚至免費,曾有主管官員要我不要堅持收費,政府可以撥款補助,每年大約百萬元,算起來5年也有千萬元。」

 邱暉智認為,長照產業不能倚靠補助生存,要能永續經營。(攝影/劉國泰) 邱暉智認為,長照產業不能倚靠補助生存,要能永續經營。(攝影/劉國泰)

後來邱暉智婉拒補助,堅持走自己的路,他認為,「長照產業要達到盈虧自負,才能永續發展,而不是依靠補助款生存的樣板事業。」現在機構達到一定營收,才有盈餘餘力去支持不太賺錢的項目。

他舉例說,交通接送服務就是幾乎入不敷出的項目,每趟接送只收62元,即使加上政府補助168元,怎麼做都賠錢,但只要看見能滿足長輩實際需要,他就願意持續做下去。

曾經有一個92歲阿嬤,使用接送服務就醫,幾次以後,阿嬤羞怯地開口詢問可否就醫完,順道載他返回娘家看看?阿嬤娘家就在跨過八卦山的南投。回去之後,他也只是走一圈看看,阿嬤說:「人都不一樣了。」返家後一個禮拜,阿嬤在睡夢中過世。邱暉智感觸良多地說:「阿嬤好像就是滿足了心願,所以安心地走了,其實就是10分鐘的距離,但是過了20年,阿嬤才如願回家。」

從生活出發   打造活力快樂的長照產業

邱暉智也把家屬拉進照顧服務網,曾有個案女兒在座談會中,狂罵機構沒做好媽媽的口腔護理,後來女兒上了家屬支持團體的課程,才知道媽媽因口腔發炎,嘴巴很難張開,照顧的困難,往往不是外人罵罵就能瞭解。

秀家人開設家屬支持團體,甚至瑜伽、芳療等課程,一方面舒緩家屬照顧家人的身心壓力,也讓他們更有參與感,秀家人也曾舉辦中秋節烤肉活動,包括個案、家屬和員工,最多就有超 過800人參與。

秀家人提供長照2.0的各項服務,也設計各項豐富課程讓長輩參與。(攝影/王雪玲)秀家人提供長照2.0的各項服務,也設計各項豐富課程讓長輩參與。(攝影/王雪玲)

人因夢想而偉大,在邱暉智的長照事業藍圖中,永遠不乏追求創意與夢想的動力,他透露,正在著手規劃符合老人旅宿需求的友善民宿,「我希望讓長輩快樂,長照產業不再暮氣沉沉,而是帶給人們快樂和希望的永續產業。」

打破框架創新服務   鼓勵學生投入長照

打破框架創新服務   邱暉智鼓勵學生投入長照

奠基於員林的秀家人,在長照2.0的架構下,整合與規劃完整的長照服務,頭腦靈活的邱暉智,串聯各方資源,常常有創意想法,讓長照融入生活,譬如,結合社區咖啡館,可以提供長輩生活復能的服務機會,同時打造社區連結;秀家人長照據點與美容學院合作,8月將在長照機構設美容中心,專業美髮師可以替長輩打理門面。美髮師保障基本底薪30,300元,還有洗頭50元和剪髮100元的抽成,提供很棒的從業與實習機會。

本身也在大專院校兼課的邱暉智,發揮母雞帶小雞的精神,鼓勵畢業學生投入產業,並提供創業建議與就業資源,因此,秀家人的服務範圍也從彰化,擴及到台中、新北、嘉義等地區。

能滿足長輩需求,讓長輩開心,就是邱暉智持續努力的動力。(攝影/劉國泰)

 能滿足長輩需求,讓長輩開心,就是邱暉智持續努力的動力。(攝影/劉國泰)

回到返鄉服務的初衷,踏入長照雖然是人生意外,但也想為故鄉創造更多可能,邱暉智認為,員林小而美,可以建立照顧生活圈。因此,他希望能提供完善、優質的長照服務,融入生活的服務,讓長輩可以享受安心老年,擁有「老得其所、老有尊嚴」的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26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