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佩臻 愛迪樂居家長照機構物理治療師
失智症在高齡社會已是耳熟能詳的議題,多數人對於失智症狀的表現與認識,仍停留在認為是老化的自然現象,而非一種疾病,常導致錯過失智症的黃金治療期,等到了嚴重失能或是無法自行照顧時,才來煩惱認知問題。
然而,失智症並非像癌症、器官衰退等疾病可以預期惡化進程,失智症有時候一拖就是7至8年,也有可能在5至6個月內就有明顯變化,而這時候求助往往也可能來不及。
根據美國精神病學家庫伯樂.羅斯(Kubler-Ross)提出的「悲傷5階段」,家屬在面對家人疑似失智,或是自己被認為有失智症狀時,一開始可能會「否認」有這疾病,甚至感到「憤怒」,去責怪他人/自己怎麼會得到這疾病。失智症反應出來的精神問題行為不盡相同,需要配合藥物和行為療法治療,失智症長輩的家庭在這個過程中,也會嘗試「討價還價」選擇治療的方法,但其實就和感冒治療一樣採取「有什麼症狀就解決它」的策略,當患者及家屬清楚後,自然就會開始熟悉、改善,逐步地去「接受」,而漸漸與失智症和平共處。
失智症反應出來的精神問題行為不盡相同,需要配合藥物和行為療法治療。(圖片來源/謝佩臻)
不同於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師在協助失智症長輩時,著重解決其動作及功能性能力問題。首先,物理治療師會先了解失智者可執行的動作表現狀況,常見的狀況像是失智者雖仍有站起、行走等轉移位能力,但因認知功能損傷,或是無法應變當下環境變動,導致他人誤以為失智者無法達成功能目標。
其次,物理治療師會觀察及分析動作任務,並引導失智者完成功能性活動。最後,物理治療師將訓練融入每日規律練習,進而減緩退化。物理治療師也可以配合失智者的病程,給予適當的運動訓練,減少關節僵硬及攣縮風險,不僅可減少照顧壓力,也同時提升長輩的生活品質。
物理治療師也可以配合失智者的病程,給予適當的運動訓練,減少關節僵硬及攣縮風險。(圖片來源/謝佩臻)
除了物理治療外,失智症者家庭也可以尋求外在資源協助,像是相關民間團體、協會、政府單位,以及針對照顧者提供協助的單位及互助會,減少因為對疾病的未知而產生的恐懼。
作者謝佩臻為愛迪樂居家長照機構物理治療師、新北市教育局巡迴物理治療師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26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