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瑩慧專欄】失智症家屬支持團體怎麼帶?掌握10要領 陪照顧者同行

【巫瑩慧專欄】失智症家屬支持團體怎麼帶?掌握10要領  陪照顧者同行
2023/11/09

失智症的照顧年數很長,平均以8-15年居多,近年來16-20年的案例有增加的趨勢。筆者從事失智症家屬支持團體的服務超過20年,有定期和短期與家屬互動的經驗。以下綜合分享這些年的團體帶領。

  1. 團體人數:6-10比較理想。除了鼓舞團體動能,也讓每一個參與者,有比較多的時間,抒發自己的困境,以及和同儕或講師的互動機會。在中南部或偏鄉,照顧者常被家中不足的社會資源困住,能夠參加的比例比較受限。所以當出席的學員在3-5人的狀況時,就會考驗講師的應變能力。
  2. 短期課程的次數和時間:每次2-3小時,總時數最好在6-16小時。這樣至少可以暖身、讓參與者放鬆、投入團體討論、學習相關知能和舒壓。如果全部上課只有2-4個小時,相對短暫,只能偏重知識的傳遞,縮短了情感的抒發,比較可惜。
  3. 定期課程的次數和時間每次2小時每年6次,可以依照學員上一次的需求,或新舊學員的問題,結合國內外的相關知識、案例,以及個別需求,做比較彈性和到位的回饋。課程的內容,就可以規劃延續性和更豐富的涉獵,加強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4. 事先了解學員的基本背景:比較理想的狀況是主辦單位已經經過家訪、電話溝通、問卷等方式,整理列表他們的基本資料以及照顧問題。這樣在準備課程內容或上課時,相對可以回應問題的癥結。2-4個小時的短期課程,通常無法達到這樣的功能。
  5. 配合個案的狀況和當地文化基於學員的教育程度、家庭組成、家人的支持意願、經濟狀況和當地的民風等因素。講師在每次上課時,要依據所接收的訊息去衡量在失智症知能、照顧技巧、家庭糾葛和情緒支持等方面,需要分配的比例。
  6. 適應學員參與的變動:照顧者因為個人和家庭因素,能夠在短期和定期課程中全程參與的人,相對有限。講師在每次的課堂開始,儘量回溯上一次的重點,除了加深印象之外,也讓之前無法參加的夥伴,有一些基本概念,以便融入團體。
  7. 包容照顧者的複雜問題:在中南部或偏鄉,除了經濟弱勢以外,也比較多單身、身障、精障、老老照顧、一個人照顧2-3位家人等令人不捨的案例。講師除了提供他們較多的抒發時間,也會讓在場的其他家屬,給予鼓勵、支持。目前個人帶領最久的團體,已經超過6年。讓學員從中認識更多的照顧者和每個人的生命故事,而且可以凝聚彼此的情誼和自發性的互相幫助。有一些失智者已經往生的照顧者,還願意回到團體繼續充電和提供其他學員,尤其是照顧新手,各種方面的支持,這是一個良善的循環和互助。
  8. 嚴守不批判和尊重的原則:有些學員會對自己或同儕在個人私密、責任或家庭問題,過度的反應。講師需要掌握學員彼此關係的分際,避免他們過度投入,或在課後公開討論其他人的狀況。
  9. 關懷和社會福利的運用:對於特殊的個案,在課堂中或下課後,講師自己或開放其他學員,提供相關資源的參考。尤其發現個人或家庭最好做後續的追蹤和協助時,也會轉交請主辦單位的專業人員接手。
  10. 提醒照顧者愛自己最重要:有些照顧者已經瀕臨照顧壓力的邊緣而不自覺,需要適時地安慰、關注和提醒。在每次課堂結束前,都會以文字、影片、音樂、藝術創作同儕鼓勵等形式,進行個別省思和團體支持,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

失智症的家屬支持,需要及時和持續的方式並行,才能減少高風險的個人或家庭崩裂。尤其是失智症的照顧,隨著醫療的品質不斷提升,患者的壽命也在延長中。如何有效地在漫長的告別中,給予照顧者適時的能量,是這個領域不能忽視的課題。

失智症的家屬支持,需要及時和持續的方式並行,才能減少高風險的個人或家庭崩裂。(圖片來源/freepik)

失智症的家屬支持,需要及時和持續的方式並行,才能減少高風險的個人或家庭崩裂。(圖片來源/freepik)

於此特別感謝本人長期合作的「財團法人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財團法人天主教主顧修女會奇蹟之家」、「社團法人雲林縣老人長期照護協會」等單位。他們的投入和愛心,不但以專業的態度幫助了許多在照顧幽谷中浮沈的家屬。也讓我在課程中學習和成長,同時能夠與更多有需要的人同行。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