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之河,生老病死對每個人都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經驗(布袋戲語句)。身為長照從業人員,是否會看了太多個案的老、病、死就變得麻木不仁?!這個大哉問,沒有絕對的答案。
記得學生時代,老師在講授質性研究時,提到如何進入個案的世界(involve),及何時抽離,當時的自己聽得一頭霧水。隨著年齡增長,與照顧經驗的積累,漸漸能意會老師的話語。
2023年11月,全世界的人口已破80億,由於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縱使這個獨特比起其他人是微不足道,但對這個人而言就是全部,所以這份獨特的全部,對每個人而言,他就是全世界,而不是80億分之一。
就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雙方而言,照顧者不知道今日會遇見什麼樣的個案,個案對照顧者而言是80億分之一;個案這位被照顧者,也不知道今日會遇見什麼樣的照顧者,照顧者對個案而言,也是80億分之一。在強調周全性評估、全人照顧、以個案為中心的長照專業,到底是照顧者可能是80億分之一,被照顧者是全世界;抑或被照顧者可能是80億分之一,照顧者是全世界呢?答案應是很清楚的。
撇開這種似是而非的論證,若將焦點放在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關係建立,彼此皆會參與其生命同步成長的經驗,對雙方而言皆是獨一無二的全部,而不是80億分之一。回想拿到博士學位時,指導教授對我說:博士學位在英國只是研究生涯的開始,philosophy希臘語是愛智,博士學位是門熱愛智慧的學問,拿到博士學位的人是熱愛智慧者。
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互相參與在彼此的生命中,對雙方而言皆是獨一無二的全部。(圖片來源/pixabay)
中國字的「智」是每日增長積累的知識,但有知識不一定會轉化成智慧。身處時間的價值是金錢,生命的意義是效率的時代,愛智回歸哲學層次的生命價值與意義格外重要,無怪乎博士學位稱為PhD了。中庸的第一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人的自然稟賦叫性,順著本性行事為道,按道的原則修養是教。依據以終為始的原則,人很重要的是接受教育的教化,讓人先成為人,再做一個專業人。如此一來,人才能敬畏天道,敬畏人性,尊重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回顧每個人投入長照專業的歷程,以照顧服務員為例,剛開始從事照顧服務員的工作,因為深感對專業知識與技術不熟練,基本上僅能要求自己把契約書的照顧服務項目完成,無暇顧及其他。隨著對個案整體與個別反應越來越有反思能力,漸漸能自單向的提供服務,聚焦於雙向的互動與意涵。
所以每個人的老、病、死都是獨特的全部,長照從業人員在時間之河與個案相遇,照顧與陪伴個案的過程,對雙方而言都是「惟一」(ONE)的經歷,若能將此「惟一」(ONE)的經歷轉化成優質的照顧經驗(Outstanding Nurturing Experience),此種可能性大部分是掌握在照顧者手中的。照顧者執行各項技術的小動作大體貼(例如更換膠布、翻身擺位、餵食等),和同理言語恰似小雨來得正是時候,都可以讓雙方的相遇,成為生命之河難忘的旅程。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