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養專欄】全台唯一失智症專責病房 多元非藥物治療 社區串聯陪伴失智家庭

【醫養專欄】全台唯一失智症專責病房 多元非藥物治療 社區串聯陪伴失智家庭 (圖片來源/雙和醫院)
2024/01/02

文/劉燦宏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副院長、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黃立楷   雙和醫院神經科專任主治醫師

談起高齡者的照顧議題,其中以失智症的治療與照顧,對醫護人員與家庭照顧者的挑戰最為嚴峻。眾所周知失智症患者讓家屬深感無力的症狀,是不斷衰退的記憶與認知能力,除此之外,與其他長輩的照顧問題大同小異,失智症患者也會碰到內科的疾病,例如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發燒或感染等健康問題,或是需要外科手術等情況,難免有住院的需求,然而,對高齡者和認知能力受損的失智症患者而言,住院將更加困難。

通常失智者入住失智病房的情況,可以歸納為以下3種:

  1. 精神行為混亂:有些失智者在內外科的健康狀況相對穩定後,卻表現出精神行為上的混亂。需要醫院提供失智友善環境與適當的照護,促進身心康復。
  2. 照護者的疲憊:照護者在家中無法應對失智者的病情變化和行為反應,可能面臨崩潰。住院治療提供多專業協助和24小時的監護,有助於重新評估照護重點,並支持照護者。
  3. 出現困難診斷:某些失智個案,無法描述自身感受,醫生診斷上較為困難,入院治療可以加速進行必要的影像掃描、神經認知功能檢測和行為記錄,以及腰椎穿刺檢查等,以確診並制定更精確的治療計劃。

設專責病房   減輕失智者住院焦慮

當失智者住院後,面對劇烈的環境轉換,失智者會出現較為劇烈的情緒變化,不管是對醫護人員或是熟悉的家屬,都是一大挑戰。雙和醫院於2016年建置失智症專責病房,目前仍是全台唯一的失智症專責病房。病房在環境的設計上別出心裁,希望降低長輩住院時的抗拒和焦慮感。交誼廳溫馨的大樹及雲朵,宛如家鄉庭院的榕樹;而護理站的紅磚瓦造型、猶如懷舊戲院的走廊佈置,都期望能勾起病患的美好回憶。

此外,失智症專責病房可提供失智症醫療評估中至關重要的連續性觀察照護,可密切監控各種治療療效及副作用,如失智症日落症候群、夜間睡眠行為、人際互動社會認知表現等,在此病房中皆已建立常規,可達到一般日間照護或門診醫療無法達成的深度跟廣度。對醫療團隊人員、照護服務人員而言,每日病房的運作,更可迅速提升相關問題解決能力和臨床經驗。

在治療層面,除了長輩必要的藥物治療,失智症專責病房能提供多元的非藥物治療,包括懷舊治療、音樂治療、運動治療、藝術治療、園藝治療、寵物治療、光照治療等,皆有專業人員帶領。每天都有早操時間,假日也有卡拉OK,以及照服員可陪伴長輩手作、玩桌遊,增進住院的生活感與娛樂性,住院不再是長輩的夢魘。讓失智者身體力行與重新復能,進而延緩失智症症狀,是失智症專責病房的一大特色。

失智症專責病房能提供多元的非藥物治療,讓失智者身體力行與重新復能,進而延緩失智症症狀。(圖片來源/freepik)失智症專責病房能提供多元的非藥物治療,讓失智者身體力行與重新復能,進而延緩失智症症狀。(圖片來源/freepik)

串聯社區資源   幫助失智者回家

不過失智者與家屬終有回家的一天。在醫院中會面臨患者24小時的照顧問題,在治療結束,回到家庭和社區的挑戰更不少,我們成立了「雙和醫院失智病友與家屬守護團」的Line群組,讓照護者在線上即時發問求助。

另外,在臺北醫學大學i support知識學習平台也有失智症照顧者相關訓練,可增加照顧者的知識與技能。失智症專責病房也與社區醫療群合作,建立綠色通道,社區診所的醫師可透過綠色通道轉診,並轉達需求。

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人口將持續上升,在醫院端更需要跨科別合作,也需要高科技裝置來協助偵測失智者的狀態,減輕照顧人員的負擔。但更重要的是培育失智次專科的醫師與護理師,正視並解決護理人力不足與人才流失的問題;各職類也需要增加並深化失智症相關的教育訓練,同時也需要增加基層醫師對失智症的教育課程,以增加社區中失智症友善診所的數量與失智症的照護人力。如此,未來才有足夠的力量承接社區的每個失智家庭,應對挑戰性十足的照顧工作。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副院長劉燦宏雙和醫院副院長劉燦宏

雙和醫院神經科專任主治醫師黃立楷

雙和醫院神經科專任主治醫師黃立楷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28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