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跨文化照顧實務應用工作坊 實踐文化照顧全新思維

社區跨文化照顧實務應用工作坊  實踐文化照顧全新思維
2024/01/16
作者/專欄

文化照顧是一種具有文化敏感性、文化合適性及文化能力的專業健康照顧,該如何實踐,才能更貼近人心?由客家委員會主辦,創新長照經營管理協會及侒可傳媒協辦的「社區跨文化照顧實務應用工作坊」,於20231227日以專家專題講座結合案例實務演練工作坊形式,為2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長照單位中高層主管帶來文化照顧全新思維。

上午講座場次邀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副教授日宏煜、客語教學老師左春香、台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主委古秀妃、一粒麥子基金會高專江姿儀一同與會,分享文化照顧思維與國內外操作經驗,為在場的長照單位工作者提供指引。 

日宏煜建議可以從長輩在想什麼(認知)、做什麼(行為)、用什麼(物質創造)這些面向去思考。他以台東文健站結合VR穿戴式裝置來做文化照顧為例——「長輩邊做運動、邊看海底世界的影片,彷彿回到過去捕魚的生活,因為切中長輩心中想望,大大提升參與率。」日宏煜表示,理解文化的特性有助於服務提供者找到適合的工具或方式來讓文化照顧落地。

左春香認為異文化照顧除了靠敏感度,也可以多利用語言進行交流,「用長輩熟悉的語言和他聊天,情感的成分和信賴的基礎都會有所提升。」她建議第一線工作者可以多學一些不同族群的稱謂語、招呼語,對於增進與長輩的親密感非常有幫助。

古秀妃強調認識「人」的重要性。「一個人是否能發自內心感到喜悅,與他能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有很大的關聯...」古秀妃說,人老了,不代表他沒有做自己的權利,服務提供者應該把選擇權、決定權還給長輩,「擁有自主的權利,人才會願意行動,如果照顧的最終目的是希望長輩活得好、活得快樂,就更要把這樣的思維放進照顧的模式裡。」

江姿儀分享一粒麥子基金會在花蓮的實務經驗。觀察到客家長輩認真看待文化傳承的共同特質,一粒麥子透過各式活動讓長輩有展示的機會,比如,帶長輩去國小教小朋友做草仔粿、 讓長輩登台演唱客家民謠。江姿儀說,「運用長輩原有的智慧來做文化照顧服務,不僅適切於長輩原本生活,過程中長輩也會因為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重視而感到開心。」

下午場次則邀請到苗栗聯合醫院資深居服員王春秋,從客家文化背景與特色談起,如歌謠、節氣、美食(新丁粄、鹹湯圓)、文化(收冬戲)等面向,帶出文化傳承的珍貴記憶可作為與長輩互動的最佳切入點,提升心靈照顧的層次;接著再以案例研討、小組互動分享的作法,引領現場參與學員藉由實例中面對的溝通問題,更為深入思考文化照顧應用作法,討論交流出可行方案,讓照顧者、被照顧者及其家屬在溝通的過程中,都能感受到被尊重以及被體貼的心意。 

文化照顧讓照顧者、被照顧者及其家屬在溝通的過程中,都能感受到被尊重以及被體貼的心意。文化照顧讓照顧者、被照顧者及其家屬在溝通的過程中,都能感受到被尊重以及被體貼的心意。(圖片來源/侒可傳媒)

王春秋分享她多年站在第一線進行照顧服務的經驗,強調「每個人都是立體且有多個面向,不能用扁平的印象及偏見,為他人下定義。」在照顧中如何延續長輩所熟悉的文化,串連起不同時空的記憶,讓長輩生活中減少文化斷裂感,為「在地老化」的定義擴大,打破場域限制,從文化照顧開始,就能從個人、家庭、社區延展出愛的同心圓。

跨越文化障礙,讓服務對象獲得全然的關懷與安適,#以人為本,肯定是第一個必須被hashtag的關鍵詞,由以人為本出發,才能真正實踐文化照顧,落實在地老化的目標。

#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