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客家委員會主委楊長鎮:族群主流化的新視野 提供適切的照顧服務

專訪客家委員會主委楊長鎮:族群主流化的新視野 提供適切的照顧服務
2023/12/01
作者/專欄

文/蔡明洵

走向超高齡社會,政府除了普及長照服務,客家委員會從族群主流化議題出發,也關切文化照顧的重要性,客委會主委楊長鎮接受專訪表示:「照顧應該以被照顧者為主體,重視他們的需求,語言文化是自我認同很重要的基本元素。」不管是照顧專業養成、照顧政策和照顧服務等環節,重視文化敏感度,瞭解語言文化需求,才能提供更適切的照顧服務。

推動醫療照護   考慮到族群文化差異

楊長鎮也說,過去會先解決普及照顧資源,但進一步的發展,就是滿足當事人的照顧需求,包括生理和心理需求,而語言文化牽涉自我認同和心理需求,如果醫生或照護人員不懂長輩的語言文化,誤解語言表達意涵,甚至會觸犯到文化禁忌,如何提供更好的醫療和照顧?

新竹市東區科園社區發展協會辦理「老幼同 樂」的活動。(圖片來源/客家委員會)新竹市東區科園社區發展協會辦理「老幼同 樂」的活動。(圖片來源/客家委員會)

客委會近年大力推動「族群主流化」,楊長鎮指出,其實台灣目前雖然有族群相關部會,但還沒有族群關係的政策思維。「族群主流化」的作法是推動族群政策主流化,希望跨部門的政府機關在施政時,有族群文化的敏感度。在決策之前,對不同族群的可能影響進行分析,使政府資源配置確
保不同族群平等獲取,享有參與社會、參與公共事務及資源取得的機會,最終達到實質族群平等。

提到高齡的醫療照護主題,客委會也積極運用「族群主流化」概念,為客家長者爭取更細緻且尊嚴的照護。楊長鎮以自身經驗為例,許多客家長者有語言障礙,影響就醫品質和舒適感。他說,醫療重視病人的主述,但像他媽媽一遇到醫生不會客語,說話就會緊張,常常漏了很多的陳述症狀,醫生就可能掌握到不完整訊息或錯誤訊息。

鼓勵醫療院所重視客語    照顧專業納入文化敏感度

客委會鼓勵醫療院所參酌民眾使用客語的需求,辦理客語研習活動;各縣市政府加強統籌所轄醫療、社工及長照體系機構相關人員,增加客家語言、文化 ( 如飲食、風俗、禁忌、家庭觀念等 ) 相關研習課程。

此外,客委會也鼓勵醫學院系所開設醫用客語相關課程,跨機關合作於醫療院所及各級社區整體照顧服務體系站點、照護機構、社工單位等,提供客庄長者完善醫護、照護、社工服務及諮商輔導,並提供具客語能力及客家文化認知之照服員、長照個案管理師、社工師等。

楊長鎮說,客委會現在跟學校合作編輯「醫用客語」教材,台北醫學院就有相關課程。桃園的聯新國際醫院內部還成立「客委會」,醫院鼓勵醫護人員學習客家話,通過客語初級認證,也有醫生去中央大學的客家學院取得碩士學位,都希望提供更好的溝通和醫療照護服務,客委會也頒獎肯定。他也希望,未來外籍看護工若要服務客家地區長輩,在他們就職前,跨部門可以共同促成客家語言文化的訓練。

楊長鎮表示,客委會會跟衛福部等部會溝通,希望照顧政策要建立族群文化敏感度,不僅照顧現場的工作人員要增能培訓,文化敏感度還應該從專業養成階段做起,內化在照顧專業知識和教學訓練體系中,將語言能力、文化認知等專業知能,建立模組化課程並納入養成制度,提升從業人員族群文化敏感度

伯公照護站老幼同樂   成為傳承語言文化的重要基地

客委會目前推動「伯公照護站」,全台灣共有473站;它是客委會與衛福部及各縣市政府共同合作,在衛福部長照2.0「C級巷弄長照站」既有的服務功能(社會參與、健康促進、共餐服務等功能),提供文化加值服務。

此外,楊長鎮亦強調,客家長者是客家語言和客家文化傳承的重要推手,若能借重他們的經驗,讓長輩融入社區環境,分享豐富的生活體驗。「傳承客語文化,讓老人家成為可以付出、可以給予、可以貢獻的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幫助。」譬如今年 ( 民國112年 ),客委會推動269個「伯公照護站」結合國中小及幼兒園,合辦「老幼同樂」活動,打造「伯公照護站」成為傳承客家語言及文化的重要基地。

桃園市大合社區發展協會辦理「老幼同 樂」的活動。桃園市大合社區發展協會辦理「老幼同 樂」的活動。(圖片來源/客家委員會)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28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