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基金會林投好客廳推動共生社區,阿嬤教小朋友打勾針。(圖片來源 / 弘道基金會)
因應高齡少子化、照顧人力減少和老人獨戶數逐漸攀升等挑戰,全台各地出現共生社區的多元照顧模式。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於2020年開始推動「共生型據點培力計畫」,目前除了成立9個共生據點外,也協助培育31個社區據點,以及在地社區組織發展「共生社區」模式,發展具有人情味,跨年齡、跨族群的社區互助經驗。
源自於日本的「共生社區」思維,主要因為在超高齡社會下,照護資金與人力不足,發展出社區互助照顧模式,並於2016年成立「共生社區社會本部」來推動,其精神是藉由打破「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界線,讓社區裡的每個人都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也能互相認識、幫助,並適時運用政府照護資源,一起在社區裡好好生活。衛福部因應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2022年頒布的「高齡社會白皮書」中,也將「營造在地共生社區」納入行動策略。
台灣面對超高齡社會需求,除了重要的長照政策外,亦需要有預防照顧政策,來延緩進入長照階段,減緩照顧壓力、化解社會孤獨感,並開創新世代老人價值。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表示,在臺灣推動共生社區模式有2個優勢,其一是這精神就像回到台灣早年富有人情味的互助社會一樣,其二是全台已有近5千個社區據點可以做為推動共生社區起點。
根據弘道的社區服務經驗,李若綺發現預防照顧第一線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正面臨服務對象與志工雙重老化,以及潛在服務對象不易走入據點而面臨轉型難題。2020年弘道即開始推動「共生型據點培力計畫」,迄今除了弘道已成立9個共生據點外,亦集結國內實務專家、老師籌組共生教練團,持續陪伴與培育31個社區據點以及在地社區組織發展「共生社區」模式。
李若綺也說,輔導社區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因地制宜,藉由適合在地人文和需求的活動、服務設計,讓社區裡的人不分年齡和族群共同參與,彼此認識、促進互動交流。社區有需要的時候,每個人都可以伸出援手,也可以貢獻自己專長幫助他人或社區人事物,讓住在社區裡的人都可以安居,並獲得歸屬感、幸福感。
社區的「好客廳」 讓社會住宅變成三代互助的大家庭
弘道基金會也分享3個正在推動共生社區的案例。在高雄,2020年弘道承接高雄市青銀共居的大同社會住宅一樓空間的社區據點,並規劃以社區客廳為概念成立「林投好客廳」,開始於社宅大樓和在地鄰里推動共生社區。透過空間設計,設立開放式廚房、孩子圖書遊戲區和活動區等等,活動設計除了日常據點活動外,也規畫多元的跨代活動和店家住民專長經驗分享等,讓老人、青壯年和小孩都樂於參加,促進居民彼此認識、互動,進而成為跨世代共融的共生社區大樓。如小孩放學後可以先到林投好客廳,長輩會幫忙看顧陪伴寫作業,讓年輕父母很感謝讓他們不用趕時間接送;長輩或青年住戶也會彼此分享拿手料理或食材;社區青年也會幫忙長輩所需如手機教學等等;喜歡種植花花草草的阿公阿嬤們更自發設立澆花排班表,讓社宅一樓的花園永遠綠意盎然。
弘道基金會林投好客廳推動三代共融的共生社區,小孩放學後可以有長輩陪伴看顧(圖片來源 / 弘道基金會)
用「桌遊」做起點 讓偏鄉的老人、孩童成為生活好伴
另外在花東地區也有共生社區的經驗正在萌芽發展。台東鹿野的瑞隆社區是典型青壯年人口外流嚴重的偏鄉農村,社區居民主要就是老人和小孩,為了減少代溝和疏離問題,希望藉由推動共生社區來化解問題與增進代間互動。
為了因應社區老小居多的現況,第一步就是打開據點的門歡迎孩童、青少年一起來和老人玩桌遊,暑假時也舉辦老幼營隊活動;第二步就是在據點空地一起養雞,讓老人分享過往記憶。短短兩三個月後,瑞隆社區中的老少不僅彼此認識,還會互相幫助,像放學後小朋友會來到社區做功課;老人家聽不懂據點上課內容,小朋友會幫忙教長輩;老人家發現社區的雞跑走了,國中生還會幫忙抓回來。
當地社區據點幹部也分享說,以前社區裡的國小、國中學生,不太會跟長輩們有交集,自從用桌遊和營隊活動邀請他們來到據點後,慢慢跟長輩認識也有互動,走在路上還會主動跟阿嬤們打招呼,還會關心對方。像有次據點養的雞逃跑了,那天剛好是假日工作人員都不在,社區一位阿嬤發現後,有國中生就主動幫忙把雞抓回來,而這兩位剛好就是在據點桌遊活動而認識。
台東鹿野瑞隆社區用桌遊作為推動共生社區起點,讓長輩小孩彼此認識(圖片來源 / 弘道基金會)
打開居民的味蕾和心門 開啟跨族群一起好好生活的共生社區
位於花蓮吉安鄉的干城村有原住民、外省人、閩南人、客家人、新住民等等,近年來也增加多位印尼籍看護工,在地據點的花蓮縣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干城站,希望藉由弘道輔導推動的共生社區思維,讓社區居民和外籍看護互相認識不同飲食、生活習慣與文化差異,帶動互相接納尊重不同文化的共融氣氛。
經過集思廣益討論後,決定在社區舉辦「大樹下的人情味主題活動-美食party」,邀請社區中印尼籍看護擔任親善大使,穿上傳統服裝、烹煮家鄉美味佳餚並介紹印尼文化,甚至還有居民主動加入分享自己種的蔬菜。此外,據點也邀請外籍看護擔任講師助教,協助介紹異國文化,讓居民用不同方式來認識異國文化,讓彼此認識。
來自印尼的看護工阿麗,平日都會陪著高齡91歲的鄭爺爺前往干城站上課,自從阿麗搖身一變成了上課助教,協助社區居民學習印尼當地的飲食製作和文化,讓阿麗覺得被看見價值的喜悅外,就連鄭爺爺看到平常照顧他的阿麗站在台上也覺得驕傲。
花蓮家照者協會干城站總幹事林慧絢分享說,透過幾次大樹下人情味的美食和文化交流的主題活動,讓在地居民認識長者身邊的外籍看護家鄉文化,「透過活動,居民看到彼此之間的共通性和差異性,打破了原本的隔閡,以及照顧者和被照顧者的界線。」
花蓮家照者協會干城站,用大樹下的「美食Party」打開跨族群社區居民的味蕾和心門(圖片來源 / 弘道基金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