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零售藥局產業因為法令與政策未有大型調整,經營結構上並未有大幅度的改變,但若就家數來看,截至2022年(民國111年),衛福部的登記藥局有8,665家,財政部的登記西藥零售、醫療耗材零售、藥品及醫療用品零售的家數有10,584家,兩者統計或有重疊出入,但就趨勢來看,皆呈現緩步上升。
其實不光台灣,世界多個國家的零售藥局業者皆面臨藥價成本上漲、零售點日趨飽和、勞動力持續短缺問題,導致獲利大為不易。
為了在這種環境中有效競爭,所有類型的零售藥局都可以努力了解和適應不斷變化的消費者偏好,目前有幾個顯著的共通性策略:
1. 市場滲透
許多藥局透過更好的服務和忠誠度計畫來滲透市場,透過交叉銷售提高口袋佔有率。但因這種策略往往需要較佳的資訊能力及綜合服務能力,因此多為大型連鎖業者。尤其,像日本與德國近年來皆明確透過政策或法令要求推動電子處方,「藥局數位轉型」備受關注,包括線上用藥指導亦是服務重點。對於現金流困難的藥局來說,ICT的投資負擔將是沉重的,但對大而強的連鎖業者則可能會進一步拓展影響力。
日本與德國近年來皆明確透過政策或法令要求推動電子處方,「藥局數位轉型」備受關注。(圖片來源/freepik)
2. 市場拓展
購併是零售業者最常見的市場拓展手法,藥局產業也不例外。從2010年到2021年, 美國兩大龍頭CVS和Walgreen 總共收購了近5千家藥局,日本調劑藥局最大的前3大連鎖Ain Holdings、日本調劑、Qol Holdings亦是透過購併與持續展店獲得營收成長。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整合浪潮在台灣可能是方興未艾,但在美、日等連鎖率已偏高的國家來說,卻是已經見頂。連鎖零售業者現在將重點轉向提高營運利潤,作為這項策略轉變的一部分,這些業者也開始探索家庭醫療服務、初級保健和疫苗接種等周邊領域的成長機會。
3. 向零售業態靠攏
考量到現代人購物追求的便利性、一站式購足,越來越多藥局推出具有新設計和新概念的新零售業態。各種背景的消費者似乎都歡迎各種類型的零售藥局發揮更廣泛的作用,McKinsey麥肯錫管理諮詢公司在2023年發布的報告便指出,消費者在主要零售藥局除了購買非處方藥產品(48%)以外,還會買食品和雜貨(36%)、美容產品(32%)和家居用品(30%)。追求此種策略的藥局業者,其店面的平均面積也將朝向大型化發展。
4. 特色化或專業化
隨著慢性病在總人口中更加普遍,增加了在藥局領取處方藥的數量,以及藥局的複雜性和壓力,如糖尿病消費者可能需要全方位的產品,包括處方藥、客製化飲食、血糖儀、眼部維生素、口乾治療和皮膚照護產品。
因此也有業者朝向特色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例如皮膚護理藥局、美容護理藥局、銀髮照護藥局等等。像美國的Apotheco藥局集團便是一個提供皮膚科專業護理的平台,以臨床為重點的皮膚科藥房網絡,涵蓋許多治療類別的藥品,如痤瘡、牛皮癬、酒渣鼻、濕疹和紅斑痤瘡; 日本的Qol Holdings以「居家、設施配藥」為重點,努力在所有門市實施居家配藥以及居家專賣店的經營。更具體地說,此類策略聚焦於為某些治療類別創造整合式的協同效應,訴求能夠在一個地點無縫滿足這些需求的藥局可以為消費者帶來巨大的價值。
隨著零售藥局格局的發展,「未來藥局」保持差異化的具體策略,將因業者的經營類型而異。為了在這個不斷變化的市場中有效競爭,藥局必須以客戶認可的方式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意即業者在實施創新策略、技術和服務,創造新的客戶體驗,務必要讓顧客有感並認同,因為藥局與一般零售業最大的差異便是在「專業服務力」。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30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