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重複、錯誤、忘記和自行加減用藥,是長者常見用藥問題。政府先後推出高齡藥事照護和居家藥事服務,並和醫療院所積極推廣高齡醫學整合門診,已有成效,但是效果有限。筆者建議從源頭的藥物處方開立醫師做起,同時加強醫師和社區藥師的連攜合作。
多重、重複、錯誤、忘記和自行加減用藥,是長者常見用藥問題,囤積藥品更是長者常見行為。(圖片來源/林玉琴)
長期服用慢性病藥物的長者,如果在醫師開藥前,都能收到社區藥師對這位長者的真實回饋報告,依長者服藥習慣調整藥劑、藥量和服藥方式,才可以讓藥物發揮最大效果。臨床上,醫師都會依據長者病況開立藥物,但是長者的身心狀況和家屬的照顧負荷,都會影響服藥遵從性。少有長者和家屬會在看診時,告知醫師藥物未照實服用,因此,社區或是居家藥師,向看診醫師回饋長者的用藥狀況很重要,特別是失能而不便就醫的長者。
雖然長照交通可以接送失能長者到醫院看診,但是臥床長者出家門是很耗時費力;雖然有居家醫師可以到宅看診,但是多數長者和家屬還是覺得到醫療院所就醫較有安全感。因此,由家屬到診間刷健保卡領相同藥物,就成了公開秘密。如果視訊看診可以普及化,再加上社區或居家藥師的回饋,給藥將能更正確,同時也不會浪費藥物。
高齡醫學整合門診期待藉由提供一站式服務,減少長者奔波看診和重複用藥。但是,自民國75年走向專科醫師制度起,藥物開立也有不同權限;此外,為避免爭議,當長者和家屬詢問病情狀況時,整合門診醫師常建議回診各專科醫師,因此,長者多重和重複用藥情形仍是不可避免,例如就有一位長者使用居家失能醫師方案,但是仍定期回診8個科別。
長者用藥問題的解決,除了衛教強化,各種不同服務方案也需要行動整合,醫師和社區藥師、專科醫師間的連攜合作,在初期可能需耗費更多時間,但是更有實質意義,且更有效果,當合作穩定成熟後,其實是事半功倍。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30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