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分享/長照資源多知曉 失智養老煩惱少

好文分享/長照資源多知曉    失智養老煩惱少
2019/08/13
作者/專欄

文/員林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失智共照中心主任林君襄

目前全球失智症人口快速增加,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台灣失智症盛行率自65歲以上每五歲即倍增,從65~69歲的3.40%、70~74歲 3.46%、到90歲以上36.88%,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以此推估,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2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

社會新聞上常聽聞失智照護悲歌響起。失智長輩因為遊走且大小便失禁,而讓已被照護壓力壓垮的家屬像狗一樣拴在陽台。若家有失智症長輩,除了政府的部分補助之外,大多數照顧的費用還是由家屬們自行負擔。由於失智症病程時間長,累加起來的花費也相當驚人。照顧失智症患者的費用,根據《別讓記憶說再見》書中,以12年的病程估算,每月固定消耗品與醫療照護費用,大約到離世前需要花費1,392萬元,這還不包含環境改造與輔具等等花費。因此,若確認家人有罹患失智症,應該儘早規劃未來的財務收入支出,及妥善利用長照資源,以尋求相關補助。

失智長照資源利用 有建議的先後次序

目前失智醫療分成藥物及非藥物性治療。首先要對造成失智症的病因有正確的診斷,才能針對主要的病因及病情程度進行治療,因此建議如果家有失智長輩,可以帶往神經內科或精神科確診。對於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氏病失智症的患者,健保已有給付不同的專案藥物;而對於血管性失智症,就要控制三高危險因子。針對最常造成困擾及負擔的行為及精神症狀,也都有對應的非藥物性療法及照護技巧可以採用。

失智症的長期照顧就如同進入了耐力賽,懂得利用政府提供的資源很重要。衛生署與內政部自民國97年開始積極推動長照十年計畫,已將失智症長照服務納入。失智症長者已可經評估失能程度,核定補助時數,接受包括居家照顧協助、家庭照顧者喘息服務、日間照顧、居家護理等服務。

然而,失智症家屬最容易感到困惑的事情,是在面對這麼多社會資源,應該要如何利用。因此本文以圖解搭配失智症嚴重度來略述應該如何利用社會資源。

🔖TIPS:本文所稱極輕度輕度中度重度是對應CDR分數,可以在門診詢問醫師,不是自己覺得喔!CDR其實最適合拿來評阿茲海默,但現在被政府廣泛用來評所有失智等級,分成0.5(極輕度), 1(輕度), 2(中度), 3(重度)。

🎯 1. 極輕度失智

「極輕度失智症」目前不歸屬於健保體系下所認定的失智症,但實際上已經符合失智症的診斷標準,病理上認定為失智症,與輕度以上失智症僅是程度上的差別,患者應及早治療及進行介入措施。這類患者若未接受治療,1年後惡化為輕度以上失智症的機率可達15%。因此除了早期藥物介入之外,也建議早期進入社區利用長照資源,民眾可利用長照服務地圖找尋住家附近的巷弄長照站或失智據點參加認知促進活動。

🎯 2. 輕度失智

輕度失智已經進入健保體系認定範圍,因此許多社會資源可以開始申請利用。除了巷弄長照站、失智據點之外,還多了日照機構的選擇。日照機構可以理解成”托老所”,早上送去機構,晚上有交通車送長輩回家。來到日間照顧中心,不是要改變生活習慣、勉強做不喜歡的事,真正的目的是要維持你的社交功能,並增進自立支援的能力。有些日照機構有小規模多機能的服務,可以提供短暫天數的夜間住宿喘息,若家屬有短期旅遊需求,很適合利用這項資源。照護輕度失智的長輩已經會有一定的壓力產生,可以隨時注意失智據點或日照會不定期舉辦家屬照顧課程及支持團體,可以提供家屬一個情緒的出口及心理支持。

有些失智症家屬因為不知道資源利用的順序,容易在一開始診斷輕度失智就申請外籍看護,而錯失去日照走入人群的機會。在家看護不是不好,但建議家屬需跟長輩有良好充足的互動。外籍看護常常因為語言隔閡問題,跟失智長輩雞同鴨講。長輩也因為自己的需求沒有辦法獲得滿足而容易動怒,消極一點可能因為無聊而整天睡覺,晚上則又精神奕奕想出去玩或翻箱倒櫃,搞得人仰馬翻。

假若你已經申請了外籍看護,但又想讓長輩活動怎麼辦? 這部分或許可以洽詢各地的失智據點,詢問可否讓長輩與外籍看護一起加入活動,可能是個解決的辦法。

長照資源也是在這個時期可以開始應用。若是決定在家照護失智長輩,可以撥打1966透過語音選單,將轉接到縣市的照管中心,中心人員將幫助您了解是否符合申請資格評估。只要符合資格,中心將派照管專員到家進行評估,依失能程度及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照顧計畫,並與您說明政府補助額度,幫您媒和合適的長照資源,接受包括居家照顧協助、家庭照顧者喘息服務、日間照顧、居家護理等服務。

  • 長照2.0服務資源:可打1966透過語音選單,將轉接到縣市的照管中心,中心人員將幫助您了解是否符合申請資格

    https://1966.gov.tw/LTC/mp-201.html

輕度失智的長輩可能開始有走失的現象。全台每天約有十位老人走失,而其中失智長者又屬常態性失蹤族群,且容易在白天失蹤,出外散步卻忘記回家的路。走失48至72小時,若無人救援,死亡率提高三至四成。失智長輩若走失,記得馬上報案不需等待。並準備長輩身份証影本、近期照片、詳細特徵、有無愛心手鍊、曾否做指紋捺印等資訊,報案時提供當天穿著、可能走失時間等資訊。目前住在彰化的民眾特別有一個防走失的資源-守護BBCall,是結合App與防走失的智慧型載具。讓全民幫助協尋走失長者,是預防失智走失嶄新且優惠的解決方案。

在輕度時期還有許許多多功課需要做,像是失智長輩可能失去判斷力而有被詐騙的風險,因此法律資源的瞭解(輔助宣告、監護宣告)很重要。另外今年國家新推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可以讓長輩自己決定未來臨終前遇到一些狀況時希望怎麼處理,和家屬一同簽署預立醫療決定。由於簽署預立醫療非常強調要具完全行為能力者,且問題有一定的複雜度,因此建議最晚在輕度失智時,可以帶長輩去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我們也可趁此瞭解長輩對死亡的態度,或許比我們想像中豁達許多。家屬要把握失智病人還有意思能力時,了解他們的想法。

🎯3. 中度失智

當長輩進入中度失智,或許會有嚴重行為問題或大小便失禁,而無法繼續在日間照護接受照顧。家屬可以向當地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申請相關福利及服務資源補助,其項目及內容大致如下: 一、居家式:由長照人員(含入住式的外籍看護者)到宅提供。二、機構收住式:以全日容留受照顧者之方式。三、其它如居家護理、社區及居家復健、輔具購買、租借及住宅無障礙環境改善、老人餐飲、交通接送等等。由於種類繁多且適用性各有不同,主要照顧者要先深入了解及評估失智長者的個別需求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在此失智階段特別需要注意的議題是防止跌倒。研究發現65歲以上老年人約有兩成到三成的人有跌倒的經驗,而失智的老年人跌倒的比率更高達一般老年人的兩倍,不得不特別注意。失智長輩對色彩對比度的敏感性下降,因此我們可以透過顏色對比讓失智者更具空間感,比如白色牆面就不應該搭配白色地板,白色桌子可置放顏色鮮豔的杯盤例如紅色橘色,增加對比度,也可增加食慾。當失智者認知功能退化時,其空間感受也會變差,為了讓失智者更清楚空間感,可透過對比顏色凸顯。例如在設置無障礙空間時,可以利用不同顏色的對比來區別空間(斜坡VS平面),提醒失智長輩空間轉換,小心步伐。在高低差不同的階梯、地面時,除了不同顏色,也應該加上止滑條。我們基本應做到讓室內空間動線流暢,室內光線充足,減少障礙物以及門檻。

🎯 4. 重度失智:善終議題

重度失智長輩可能已不知如何吃飯、不會穿脫衣物、不會上廁所、生活幾乎完全依賴別人,且臥床的可能性很高,也可能正在反覆遭受嚴重感染,最後卒於敗血症。在這段期間我們應思考的是如何減低長輩的受苦經驗,而非過度醫療,延長沒有品質的生命。其他重大疾病的病人,到末期仍有自由意志可以談末期準備,但失智病人到末期已經退化到無法思考、表達了,必須在疾病早期先了解他們的想法、意願,也因此呼應了前述應該在輕度失智就瞭解或簽署預立醫療決定。

在重度失智的階段,在初期狀況還不太差時盡力照顧(比如出現輕微吞嚥障礙時,帶他復健、做口腔操、調整食物製備的方式等),真的到了生命最後一段,不要拖太久。而非在疾病前期因為不知道該做什麼而做得少,等病人進入重度、末期,家屬覺得愧疚,常要求救到底。如果疾病前期付出得少,末期常會放不了手。這準備不容易,需要做足功課才能在最後一刻圓滿放手。

以上僅簡單描述在失智各階段需要面對的議題。失智照護是團隊合作,不可能僅落在少數家屬身上,也容易有爭議。建議在診斷失智症時即開個家庭會議,確保相關家屬都瞭解失智診斷,失智病程及面臨的照護問題,避免孤軍奮戰,悲歌再起。

-------------------------------------------------

✒️後記

此文發了一天,感謝各界抬愛分享。本文的用意旨在門診時可以快速給失智長輩及家屬一個長照的架構,因此是一個"索引"的概念。各界反映的議題當然都很棒,但是都畫上去的話我覺得初次接觸失智的家屬壓力會山大(想像面對一個不懂的議題,一開始就給他一疊書的感覺)。很期待各界之後有進階版照護流程,那這篇小文就當拋磚引玉。

至於該關心的照護問題,其實畫得很簡略,意思是"最晚這個時候就應該認識了喔"。也就是說如果您家長輩帶去門診已經被診斷是中度,輕度失智的議題也需要趕快惡補起來才知道已經錯過什麼了。

如果問我這些議題難道在其他階段就不重要嗎?當然重要呀,但是總是有輕重緩急,先後順序,這也是這篇文的價值所在。

本文轉載自林君襄主任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