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你有多少好朋友?你會跟好朋友一起做什麼事情?除了一起聊天、玩樂、冒險、體驗小確幸,可能還有不小心闖禍或是需要陪伴對方度過人生低潮。「好朋友」的生活方式不僅是一種失智症生活照顧的理念,也是一種照顧方法,由失智症照顧專家Virginia Bell與David Troxel提出。當一位失智者的「好朋友」,可以讓失智者重溫過去的時光,陪伴他做有意義的事情,讓失智者專注力與情緒得以維持穩定甚至正向。
當一位失智者的「好朋友」,可以讓失智者的專注力與情緒得以維持穩定甚至正向。(圖片來源/郭慈安)
「好朋友」的方法有幾個基本的概念:1.讓失智症者有權利表達他想要做的事情並支持他完成;2.嘗試進入失智者的情境並同理他的感受;3.善用失智者的生命史並認識過去他的喜好;4.好好了解失智者的疾病類別與病程,以便用適當溝通技巧與他交心;5.設計有意義的活動讓失智者能夠感到有事做、不無聊。同時,陪伴的過程可以記錄做有效的「溝通小撇步」。
實際應用「好朋友」方式的困難與解方
- 讓失智症者有權利表達他想要做的事情並支持他完成:失智症讓原先是夫妻、母女或父子角色必須互換變成被照顧者與照顧者。開始打破原有的家庭或照顧關係,變成好朋友,探索失智者會想要與好朋友一起做什麼事,是第一個態度與相互關係需要的調整。
- 嘗試進入失智者的情境去感受並同理他的感受:許多人喜歡把失智者的情緒與行為標籤成BPSD失智症合併精神行為症狀。因為要防止失智者的干擾行為產生,處處禁止失智者去做些生活的事。但隨著國際間許多失智者自己開始為自己發聲,其實他們的世界也不難理解。舉例來說,衣服穿錯可能是因為衣服有太多開口不知道手與頭要穿進去哪個洞、想出去走走,只是因為罹病前已經有到公園運動的習慣。因此,若能有機會好好進入失智者的世界,那「好朋友」也就自然知道失智者在想什麼,就不會見怪。
- 善用失智者的生命史並認識過去他的喜好:近年來,越來越多專業照顧者都強調了解失智症者的生命史,可以增進照顧者與失智者的信任關係與照顧品質。一個人的生命史,包含了他成長歷程中的里程碑如:每段學習的結業、每段工作的開始與結束、婚姻或建構家庭的辛酸,以及生活中遇到的機會與挑戰所產生的危機與幸福、生命中累積的生存之道、智慧與哲理等。 身為一個「好朋友」,可以跟失智者一起回顧過去所做的事情,而且因為容易忘記可以重複再做。
- 了解失智者的疾病類別與病程以便用適當的溝通技巧與他交心:失智症的類別至少分為血管型與退化型。而退化型又包含阿茲海默、額顳葉型、路易氏體等等。隨著每個類別的歷程(極輕度、輕度、中度、中重度、重度)的需求不一樣,類別產生的狀況也不同。舉例來說,額顳葉型的失智者不一定短期記憶力不好,所以生活上可以回顧、敘說、情感表達上也比較多元。阿茲海默型的短期記憶力較弱,所以需要提示與步驟簡化,但他同樣可以欣賞事成後的喜悅。
- 設計有意義的活動讓失智者能夠感到有事做、不無聊:有了上面4項原則,「好朋友」就可以開始將一些失智者過去喜歡做的事情融入生活。引導失智者做過去可能跟「好朋友」一起完成的事。讓失智者可以找回做自己的感覺。(表)
以「好朋友」的角色與失智者互動,記得要先放下現有的家庭或社會角色,盡量以平輩的方式設計失智者不會感到無聊的事。最後叮嚀,「好朋友」想要做的事,必須是雙方都能一起享受的事。不求一定要做多大的事,但先以能夠成功一次為目標就好。切記,一次不成功並不代表下一次不會成功;成功時可以紀錄當時的要訣並記錄當下的情感,期待有機會再次複製!
"「好朋友」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失智症照顧理念,也是一種照顧方法。"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32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