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的最後一哩路 生命禮儀和照顧產業的跨域整合

照顧的最後一哩路 生命禮儀和照顧產業的跨域整合
2024/08/23
作者/專欄

↑隨著傳統觀念和環保意識的改變,現代人逐漸接受樹葬、花葬、海葬等替代喪葬方式,讓生命以另一種形式延續。

(圖片來源/Pixabay)

如何善終?是人生必經課題,也是照顧產業中不可忽視的部分。過去由於對死亡的忌諱,照顧和生命服務產業的跨域整合並不多見;隨著時代演進,對生死議題的態度更為開放,如何善終以及如何處理生後事將成為產業中的逐漸被重視的一環。

人口高齡化的加劇,使生命服務的需求將持續增長。根據內政部統計,2023年死亡人口為20.5萬人;國發會推估,死亡人口將逐年增加,到2059將達到高峰31.9萬人,這些數據顯示出生命服務市場的成長潛力。

目前台灣生命禮儀服務公司主要有龍巖、仁本、萬安、國寶、金寶山……等,其中龍巖為台灣第一家殯葬業者的上櫃公司,提供從禮殯到安葬的一條龍服務,生前契約是龍巖的一大特色服務,市占率高達八成。儘管如此,目前台灣生前契約的滲透率僅占5%,是一個具有潛力的藍海市場。

近年來也開始有長照機構注意到照顧與生命禮儀的服務整合。深耕嘉義多年的瑞泰照護體系強調全人的照顧和多元服務,看到旗下照護安養院的殯葬需求缺口,即成立瑞泰生命禮儀,陪伴家屬並為長輩作最後的告別服務。

將「靈性照顧」和「生死教育」放入照顧服務中

南華大學為全台唯一有生死學科系的大學,生死學系主任孫智辰強調和「善終」相關產業不只在生命禮儀服務、醫療端的安寧療護和病主法的推動,生者的「生死教育」和「靈性照顧」也值得重視,應作為未來發展趨勢。

孫智辰指出2021的高齡社會白皮書中,第一次明確提出要提升高齡者的靈性照顧並強化生死教育,但如何定義靈性照顧,以及如何落實在社區和機構並不明確。他分享,部分高齡者對生命感到消極,稱自己為等吃、等睡和等死的「三等公民」,若有專業人員可以在機構或社區中,帶入生死教育和善終的準備,對長輩來說,會是一種正向的生命協助。

因此,南華大學生死學系設有生命關懷師的培訓計畫,並與長照機構和社區合作,進行生死教育和靈性照顧相關的講座及陪伴服務。期待在未來的長照3.0中,能進一步結合高齡社會白皮書中的靈性照顧概念,規劃相關的服務項目,讓年長者的高齡照顧更全面。

孫智辰也建議生命禮儀公司可以向前端發展,增加生死、靈性教育相關服務,作出市場化的區隔,例如楊子佛教禮儀公司,除了推動簡化、環保的奠禮,也倡導生命教育推廣;而長照機構也能思考如何將服務向後延伸,並加強對生死教育和靈性照顧的重視。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主任孫智辰(圖片提供:孫智辰)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

Cares EXPO Taipei 2024 第五屆台北國際照顧博覽會」2024年9月12日~9月14日南港展覽館1館見,更多資訊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