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護理學會專欄】如何打破生命末期的沉默?探索非癌疾病安寧照護的關鍵!

【台灣護理學會專欄】共享模式提升非癌疾病末期照顧
2024/10/01

文/陳妙言  台灣護理學會長期照護委員會委員、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副教授

隨著醫療與照護品質日新月異進步,國人平均餘命延長,致使人口老化及罹患慢性病的比率逐年增加,衛生福利部統計處分析2022年國人十大死亡原因中,慢性疾病共佔了八名,十大死因死亡人口總數約21萬人,其中慢性病死亡人數約10萬人,占十大死因死亡總人口數48%。面對多重共病,疾病複雜嚴重性,及家庭照顧人力不足,是目前醫療環境所面臨的嚴峻考驗。如何協助非癌疾病者與家屬啟動生命末期議題之討論及抉擇,選擇合適的醫療照護極為重要。

非癌疾病末期安寧照護率偏低

我國於2009年9月起關注各器官衰竭病人、失智及衰老長者照護,並將八大非癌疾病末期納入健保補助,落實安寧療護普及性。然而民眾對安寧錯誤觀念,導致非癌疾病末期安寧照護率偏低。醫護照護人員應及早開啟與非癌疾病末期病人及家屬對生命末期議題之溝通,適時提供安寧照護理念,輔以共享輔助工具介入,將事半功倍。

依據2022年中央健康保險署健保總額報告顯示,居家安寧服務人數僅從4,753人微幅成長至8,739人,居家安寧占總安寧件數人次占率反而由24%下降到15%;於死亡前1年有10.4%末期病人接受過安寧療護,其中癌症末期使用率為55.6%,非癌疾病末期使用率僅為9.0%。由此可見,居家安寧使用人數雖有成長,但與各安寧照護模式相比,居家安寧使用率卻是最低的,尤其是對於非癌疾病末期照護,明顯不足顯示有努力發展的空間。

SHARE model共享模式開啟生命末期溝通

SHARE model共享模式是由日本心理腫瘤醫學會經由實證研究所發展的,強調醫療人員在告知真相訊息時需包含四個重要議題:支持性環境的設定(Supportive environment)、壞消息的傳達方式(How to deliver the bad news)、附加的資訊(Additional information)、再保證(Reassurance)、提供情緒支持(Emotional support) (唐婉如等,2013;Fujimori et al., 2007)

國內研究Pan et al.(2023)針對八類非癌疾病末期照顧者藉由居家護理師介入共享模式對其安寧療護知識、態度、服務意向及服務啟動之影響進行探討。研究結果發現安寧療護知識、態度及意向兩組間的比較分析,顯示安寧知識(t=-4.973, p=0.00)、安寧意向(t=-2.424, p=0.02)有統計之顯著差異;安寧態度則無差異(t=-0.533, p=0.596)。實驗組受試者有無簽署DNR或ACP在安寧知識、態度、意向及安寧服務啟動上有顯著差異,表示有簽署DNR或ACP者在安寧知識、態度、意向之得分及接受安寧服務啟動則越高。

因此,若能及早辨識疾病末期,開啟討論生命末期議題,提供病人及家屬完整的安寧療護資訊,以協助他們做出合適的醫療決策,將會大幅提升末期階段的照護品質。

作者陳妙言為台灣護理學會長期照護委員會委員、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副教授

作者陳妙言為台灣護理學會長期照護委員會委員、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副教授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