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 - 無所不在的失智守護
1994年,德國「長期照護需求風險之社會保障法(簡稱長照保險法)」初立法,因考量經費有限,並未納入失智症者。後來因人口結構變化太快,加上失智症患者增加,三次增修相關法規,直到2012年改革通過「長期照護新方向法」,始提供失智症患者現金或實物給付。
2017年,「長照保險法」大幅度修正,將失智照護正式納入長照制度。每年領取給付的失智症患者人口數超過50萬人,共耗費45億歐元。隨著失智在長照保險給付所佔的比例越來越高,保險費率隨之也提高。
強化諮詢與喘息服務
德國多特蒙德理工大學老年研究所講座教授Gerhard Naegele解釋,德國政府不僅提供不同等級的失智照護指南,也提供失智專線與線上諮詢服務。另一方面,德國留在家中的失智症患者有八成由家人照顧,地方政府也能透過諮詢服務的家訪機會,確認家庭照護的品質。
在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甚至出現「活動式諮詢」休旅車(Für Sie ins Quartier),車門上寫著「你對失智有疑問嗎?我們可以提供諮詢」,不僅載著專家到處提供諮詢服務,也可載失智症患者到機構或醫院去,一趟花費30歐元
(約台幣1,000元)。
德國政府也重視照顧者的權益,提供日照、夜照、短期照顧、替代照顧等喘息服務,並額外給付長照服務機構提供安全看視,加上志工組織「照顧陪伴網絡」,可幫忙在職的家庭照顧者帶失智長輩去散步,還有失智服務中心以教育訓練,提升非專業照顧者的照護技巧。
「共居」新選擇
由於失智症者人數越來越多,德國住宿式長照機構也一直在爭辯:應該劃分專區照顧?還是與失能者混合照顧?Gerhard Naegele 指出,不少機構開始選擇「共居」型態,住民能夠自主決定每日行程,能夠一起煮東西、遊戲、閱讀或散步。
若住家附近沒有適合的住宿機構,也可選擇在社區內「共居」。同社區內的家庭照顧者會彼此聯繫,一同選擇這個方案,一個共居房屋最多住12名失智症者。目前,全德國有超過200家這樣的共居服務單位,提供12,000個床位。服務提供者也是跟家屬簽訂契約,包括租金、照顧服務、安全看視,長照保險也會給付房屋改建等補助。
2019年德國失智人口預估將達170萬人。Gerhard Naegele 說,失智不只是個人問題,也是社會問題。隨著年齡越長,失智發生機率也越高,照護人力需求也多,地方應扮演日常服務的重要提供者,健保與長照都得關注失智症的給付狀況,將醫院、開業診所納入失智教育訓練,都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澳洲 - 30年打造失智友善空間設計原則
鏡頭轉到南半球的澳洲,早台灣6年邁入高齡社會,已擁有50萬失智症者,居住在安養院的長輩中有七至九成罹患失智症。
「要把失智也當作一種失能,大家會思考如何幫助失能的人,像是視力退化會戴眼鏡,不能行走就做無障礙環境,我們應該也要想想怎麼設計對失智者友善的空間。」澳洲Hammond Care失智症中心研究與設計部主管Gresham Meredith來台參加伊甸基金會的失智國際研討會,她認為,「空間設計」應該彌補失智症者在學習力、記憶力與壓力承受值退化造成的困擾。
Gresham Meredith認為,應該打造以「包容」為目標的建築環境,包括視覺上便於失智症者辨識方向,減少不良刺激(尤其是噪音)、增進社交互動與自信、體諒照顧者,讓患者跟家屬不覺得自己被社會排除。
Gresham Meredith 也指出,已有研究發現,居家環境設計確實有降低患者花在藥物的支出。對於服務失智症者的建築空間,澳洲社會透過30年來的經驗凝聚共識,已開發出幾套評估工具,提供新環境設計與既有環境改造的具體指標。
日本 - 還給失智者工作的權利
在日本東京西南邊的町田市,不少人正在思考如何「與失智共生」,他們提出了更先進的呼籲—「讓失智症患者工作」。日本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町田市つながりの開理事長前田隆行指出,「社會參與」在過往的日本社會中並不興盛,但在他所成立的「DAYS BLG」日照中心,年輕型失智症者可參與HONDA本田汽車的洗車工作,還可以分送社區報、協助蔬果店送貨,以及到小學為小朋友說故事、演舞台劇,他們的做法令人耳目一新,連日本前內閣總理小泉純一郎之子、自由民主黨眾議員小泉進次郎近日也前往參訪。
不僅如此,在社區的生活場域內,也有許多值得嘉獎的設計。前田隆行提及與他們合作的超市,打破既有的商品陳列方式, 成立「常見菜色專區」,讓失智阿嬤不會再忘記買咖哩塊,也意外嘉惠忙碌的上班族,還有將一般結帳與快速結帳隔開,讓不敢出門購物、反應較慢的失智者也可以放心購物。「五年內,我們要一起打造一百間BLG !」這是前田隆行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