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協會專欄】透過失智症月的展覽 認識我們與失智的距離

【失智症協會專欄】透過失智症月的展覽  認識我們與失智的距離
2024/12/31

文/陳筠靜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

全球每3秒新增一名失智者,台灣失智人口估計已超過37萬。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公布《2024全球失智症報告:全球對失智症態度的變化》,超過25%受訪者認為失智症無法預防,近80%民眾將失智症視為正常老化的一部分,甚至65%醫療或照護專業人員也持相同看法。這樣的認知將影響預防、早期診斷和支持行動的推動。

根據2024年國發會2024至2070年人口推估與衛福部公布65歲以上失智症盛行率,以及國際推估30-64歲失智症盛行率來進行推算。(圖片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根據2024年國發會2024至2070年人口推估與衛福部公布65歲以上失智症盛行率,以及國際推估30-64歲失智症盛行率來進行推算。(圖片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

台灣失智症協會每年在9月國際失智症月舉辦展覽,今年展覽以記憶探險為主題,從「畫鐘測試」所繪圓形的大小、形狀、數字序列、指針位置等理解失智者在空間認知功能和執行能力可能產生的變化,也進一步了解失智症10大警訊,以及其與正常老化的差異。

在「記憶之森」展區,呈現不同類型失智者的真實經歷。蔡大哥最初觀察到太太在量詞使用上失準,太太會說:「給我一份水、一份傘。」後續就被診斷出額顳葉型失智症;而罹患路易氏體失智症的林大哥,則是從夜眠困擾、夜晚的幻視,開始意識到需要就醫。

「德曼莎教室」則由失智者擔任主講者,分享疾病調適、延緩的生活策略,或邀請觀展者一起體驗自己的專長與興趣活動,從實際的互動破除迷思。他們的勇敢也傳遞出「失智不等於失能」的精神。

「記憶小鎮」展區則傳遞友善、建立資源網絡,並呼籲正向生活型態。醫學期刊《刺胳針》失智症委員會最新指出失智症14大風險,包括教育程度較低、聽力障礙、高血壓、吸煙、肥胖、憂鬱、缺乏運動、糖尿病、過量飲酒、創傷性腦損傷、空氣污染、社會孤立、視覺喪失及高膽固醇。透過展覽中的簡易調查,發現參展者普遍認為飲食、運動不容易做到,也易忽略聽力重要性,如耳機的過度使用等。

失智家庭的旅程充滿挑戰與未知,但無論是醫療、延緩、照護、各項權益維護與促進,都有機會獲得更積極地支持。現在就是為失智症行動的最佳時刻。

作者陳筠靜為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作者陳筠靜為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34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