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邱泰源
衛生福利部部長,日本國立東京大學醫學系研究所碩士,現任衛福部部長與總統府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執行秘書。曾任台大醫院主治醫師兼門診部主任、立法委員、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等。
衛生福利部部長邱泰源
自賴政府上任以來,推動健康台灣的總戰略,提到未來發展願景,衛福部部長邱泰源接受專訪指出,政府將聚焦全人全齡健康照護、醫療與長照整合,以及優化醫療環境與創新發展3大方向。
健康台灣核心:全人健康、醫療長照整合、優化醫療環境
首先是「全人全齡健康照護」,包含從出生到終老的健康管理,涵蓋身心靈照護、慢性病預防、心理健康支持與安寧照護。其次是「醫療與長照整合」,將是長照3.0的重點方向,重點是確保醫療資源與長照機構服務接軌,為未來超高齡社會提供更完善的照護體系。
第三為「優化醫療環境與創新發展」,包括健保永續發展;推動三班護病比與教考訓用合一,強化護理師留任;並導入智慧醫療與多元創新模式,推動「健康台灣深耕計畫」,鼓勵醫院與醫療體系創新研究與發展,促進醫療照顧的智慧化轉型等。
衛福部長邱泰源於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會議報告願景規劃。(圖片來源/總統府)
強化分級醫療 落實社區整體照顧
邱泰源表示,為達成健康台灣的政策目標,衛福部提出2大關鍵策略,包含「強化醫療策略聯盟」,發揮目前全國81個醫療策略聯盟功能,促進醫療機構間的轉診合作,減少大醫院的急診壓力與病床不足問題。另一策略是「落實社區整體照顧」,希望建立以人為本、以社區為基礎的整合照顧模式,結合社區的醫院、診所、衛生所與長照、福利機構,形成連續性照護網絡,讓需要照顧的民眾獲得完整健康支持。
邱泰源說明,社區整體照顧的構想包含發展社區醫療群、強化社區醫院功能、落實家庭醫師制度,以及確保醫療與長照的結合。希望未來每個家庭都有固定的家庭醫師,並發揮台灣獨有的社區醫療群資產,透過社區醫師的合作,形成由下往上的醫療照護體系,「不要小看社區醫院,可以發揮特色功能,可以做中介服務站,補足診所沒有的病床需求。」
邁向長照3.0 強化住宿型機構布建和品質
談及長照3.0,邱泰源回顧長照制度的發展,初期政府希望先啟動社區的資源與活力,避免市場被大企業壟斷,導致小型社區照護模式無法發展。如今社區照顧體系已經廣泛設立,並逐漸形成符合在地需求的多元模式,進入下一個階段,住宿型機構的布建與品質提升是重點。
政府除了透過公私協力在資源不足地區增加機構設立,衛福部也推動住宿機構品質獎勵計畫,希望透過資訊化、智慧科技輔具導入,來提升機構運作效率,減輕人力負擔。
醫療與長照銜接 發展PAC多元模式
長照3.0的核心精神為強化醫療與長照銜接整合,邱泰源坦言挑戰不小,過去缺乏有效的銜接機制,就算推動居家失能計畫,光是醫師意見書就有意見分歧,許多長照機構也擔心醫療介入會影響其獨立性。然而,邱泰源指出,醫療與長照的整合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以醫療的角度來講,把患者照顧好就比較不會失能,減少長照負擔。」
衛福部也規劃整合「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護方案」與「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透過健保相關計畫擴大可開立醫師意見書的醫療院所數,並簡化特約及派案程序,至少9成參與計畫之醫師可開立醫師意見書為目標,提供長照醫事照護意見,並由團隊個管師提供長照對象個管服務,強化醫療與照顧連結,提供民眾全人全程照護。
急性後期整合照護(PAC)與長照銜接是政策重點,住院PAC個案啟動「出院準備銜接長照服務」。除了鼓勵PAC醫院加入,並於出院準備階段(出院前8日)即完成長照需要評估,以及出院前1日銜接長照服務,並以長照復能銜接醫療復健,希望協助至少9成個案恢復生活自主能力,降低後續照顧負擔。
邱泰源表示,PAC是健保給付的範疇,不能讓病人一直待在醫院,但也不能沒有合適的轉銜機構。除了目前最大宗PAC都是的醫院端,衛福部正研議社區PAC模式,例如,發展過渡型機構,承接醫院到返家的過渡階段,可由社區醫院承接;以及居家PAC模式,透過在宅醫療團隊提供恢復期照護。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36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