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1歲的父親不慎在家跌倒、腦出血,造成後續的失智與失能⋯⋯,對此,我完全沒有準備。
身為家中獨生子的我,那時是醫學中心的總醫師,天天都有繁重的工作,偶爾還要值班。父親失能之後,我希望他可以住院做復健,看能不能恢復更好一些。於是白天我上班,媽媽留在醫院照護父親,我下班後再到醫院去接手,讓媽媽回家盥洗休息,直到深夜,媽媽再回來醫院換班。這樣的日子過了大半年,老實說,我精疲力竭。我也想過,要不要跟醫院請長假?可是當時的環境不允許我這麼做。幾年後,我看到《照護爸媽,我得離職嗎?》,實在是心有戚戚焉。
作者和氣美枝原本是房地產開發專員,在她32歲的時候,母親接連罹患憂鬱症和失智症,於是她離職專心照護母親。但她發現「就算離職,照護的工作一項也不會少,同樣漫長地令人絕望」,一點自己的私人時間都沒有,體力幾乎耗盡;另外,少了公司的薪水,家中的經濟成為更重的負擔;最可怕的是每天在家裡跟失智的老母親一對一,擔心沒有把媽媽照顧好、媽媽愈來愈嚴重⋯⋯她逼近崩潰。
她發現,並非要辭去工作,才能妥善照顧生病的家人。
這不禁讓我想到,照護產業的價值之一,不正是讓照護者可以擁有自己的事業和人生的同時,依然可以把自己的親人照護好?如果從這個價值出發,在設計照護產業服務流程的時候,除了照顧到長輩的需求之外,能不能也設法符合照護者的需求?例如,因為擔心照護者把長輩送來會有罪惡感,所以機構讓子女也能參與個人化照護方式的討論等等。
作者在書的最後的文字令人動容:「照護,是讓照顧者檢視自己人生的最佳契機。」我也相信,照護的產業,有機會讓照護者和被照護者,都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繼續成長。
撰文/朱為民(台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TEDxTaipei 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