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PAC轉銜最後一哩路 物理治療所可望成為中介機構

打通PAC轉銜最後一哩路 物理治療所可望成為中介機構
2025/03/23
作者/專欄

在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之際,長照3.0政策即將上路,急性後期照護銜接長照的做法成為焦點。今年長照物理治療學會年會聚焦PAC,衛福部政務次長呂建德於會中提出,衛福部正研議急性後期照顧個案返家前可轉銜的中介機構,其中,物理治療所或也可成為選項之一,唯需討論設置標準與給付配套,納入長照體系。

呂建德:物理治療所具潛力發展為24小時轉銜據點

呂建德指出,物理治療所可作為急性後期病人暫時停泊的中介機構,提供24小時且具備準住宿機構功能的服務,讓民眾出院後即可在社區獲得高強度復能服務,避免直接返家卻無照顧資源的風險。這項構想呼應長照3.0的「10分鐘照顧圈」,並符合「健康老化、在地安老、安寧善終」三大願景。他進一步說明,長照3.0五大重點為:PAC與長照銜接、10分鐘照顧圈、醫療與長照整合、智慧照顧、安寧療護,而中介據點正是銜接醫療與居家照顧的關鍵設計。

制度斷點待解 個案釋出與申報流程成第一線痛點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副組長林右鈞指出,PAC計畫自2014年試辦以來,已建立從急性期、急性後期到長照的整合體系,涵蓋六大疾病類型(如腦中風、燒燙傷等),提供住院、日間、居家三種模式。整合團隊由醫師、治療師、護理師等組成,返家率超過七成,有效降低再住院與急診率。他表示,健保署將持續優化跨院轉銜,並與長照司協力推動社區型中介機構制度落地。

林右鈞分析,PAC計畫歷年收案人次均以腦中風最多,其次為脆弱性骨折;除心臟衰竭外,照護模式以住院模式最多,約佔90%、居家模式約佔9%、日間照護約佔1%。此外,PAC計畫規範各階段醫療院所皆應提供出院 準備服務,針對有長照需求之個案應提供相關諮詢管道或轉介至醫療、長照或社福資源。

健保署PAC銜接長照、社福資源分析。(圖/健保署)

與會者普遍認同衛福部政策方向,但也指出目前仍存在制度斷點。醫院與物理治療所間缺乏正式個案釋出機制,使得轉銜無法順利進行;此外,長照與健保申報流程重疊繁瑣,造成行政負擔沉重。業界呼籲應建立跨平台資料整合、標準化評估工具與簡化申報程序,才能讓物理治療所真正發揮照護接手功能。

台灣長期照顧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林佩欣提到,長照3.0其中一項重點為加強醫療與長照銜接,然而,目前失能個案由醫院復健銜接到低密度的長照復能過程中,6個月內尚需要較高密度復健復能服務的部份,尚缺一塊轉銜拼圖,故規劃今年度年會主題課程討論急性後期照護的現況、困境及展望。

台灣長期照顧物理治療學會年會於23日舉行。(圖/台灣長期照顧物理治療學會)

國際經驗 制度整合與社區延伸是未來趨勢

朴子醫院院長賴仲亮指出,PAC成效關鍵在於醫療體系內部的垂直整合與轉銜效率,政府應強化地區醫院承作能力,並完善社區延伸照護網絡。陽明交大副教授李雪楨也分享,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均推動照護標準化、價值導向支付、社區照護擴張與科技應用,台灣若能整合三大模式(住院、日照、居家)並與長照資訊系統對接,將更具普及與彈性。

在宅醫療學會榮譽理事長余尚儒也建議「用舊的管道做新的事」,他指出,日本的在宅照護由個管全程銜接,台灣可借鏡日本「能力回復型日照模式」,推動白天復健、晚上返家的設計,活化日照與社區場域。同時,台灣已有物理治療所制度,是日本所沒有的優勢,更應珍惜並擴大其角色功能,如支援日照與居家PAC等服務,減少制度重疊與行政浪費。

康毅物理治療所陳峰毅所長分享,康毅物理治療所為全台首家參與PAC居家照護的治療所,從收案、治療到結案追蹤全面納入計畫流程,並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協作建立轉銜模式。他強調,物理治療所具備機動性與在地連結能力,若能制度開放,將是未來社區復能關鍵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