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長照3.0即將啟動,如何打通醫療與照顧的斷點、建構連續性照護體系,成為政策關注與實務現場的共同焦點。台灣長期照顧物理治療學會提出4大改革共識:建議醫院落實PAC復健下轉機制、日照常態納入復能、居家PAC與居家醫療整合,與建立免報備、可跨場域支援的社區式專業整合性服務。
物理治療所可即刻承接PAC 建議醫院落實下轉機制
目前全台已有482家物理治療所,廣布社區、機動彈性,是實踐長照3.0「10分鐘照顧圈」的重要節點。台灣長期照顧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林佩欣指出,物理治療所已具備承接居家或日照型PAC個案的意願與能力,但因現行制度設計仍以醫院為主體,個案轉銜未落實,導致位於社區的治療所即便有心也難以發揮作用。
學會建議醫院落實PAC個案下轉機制,讓社區端治療師能承接復能服務、協助失能者完成返家心願。
長照3.0應納入專業服務人員進駐日照中心
復能服務若要普及,不應侷限於居家與醫療體系。林佩欣指出,日照中心是復能的重要場域,應強化專業人力配置。林佩欣表示,當前大多數日照中心將復能仍被視為額外加值服務,缺乏穩定投入與制度支撐,使得專業人員無法長期參與,可能影響復能服務品質。
學會建議透過給付誘因,鼓勵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等專業服務人員定期進駐日照中心,同時發展「復能型特色日照」,將日照復能服務制度化、常態化。
居家PAC應與居家醫療整合
針對居家復能的推展,應強調跨專業整合。林佩欣指出,目前實務上,居家PAC與居家醫療仍為兩套分立制度,人員與資訊難以互通,導致重複評估與服務斷裂。此外,目前健保署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中,具備訪視資格的人員包含西醫師、中醫師、藥師、護理師與呼吸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員不在範圍內。
學會表示,建議應將居家PAC與現行的居家醫療架構整合,讓治療師能與醫師、護理師等網絡協作,提升個案轉銜效率與照護品質。
推動專業整合團隊模式 支援多場域照護
面對多樣化照護需求,學會提出建立跨單位、免報備的機動整合團隊構想,例如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與護理等專業結合,可跨場域提供居家、社區與住宿機構的彈性支援。
林佩欣指出,現行制度對於報備與服務場域設定仍過於僵化,難以因應臨時性、高複雜度的個案需求。缺乏機動支援機制與經費誘因,導致專業師團隊「想做做不到、做到沒人撐」,服務碎片化與低效益,無法對應真正需要整合服務的族群,期待未來能提供跨場域,多元化且具支援性的社區式專業整合性服務,強化以個案為中心並滿足民眾的需求。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