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時近清明節,每年在此佳節,家人團聚,掃墓祭祖、緬懷親人、慎終追遠,乃是生死兩相安最好的時機。米蘭‧昆德拉曾經在他的名著《生活在他方》中提到:「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我們都不擅長告別」。「死亡」是華人傳統社會一向忌諱談及的事,如何觸發長輩們願意深切地談論死亡,真的是一大挑戰。
現代的「善終」觀念
一、應學習建立坦然、正確的生死觀念
二、擁有高尊嚴、高度自主和高品質的老年生活。
三、擁有醫療自主權。
四、完成人生回顧,心願已了無牽掛。
五、身後事有清楚和詳細的交代。
六、人生終了前,並了解生命的意義和死亡的意義。
筆者認為真正的「善終」應包含幾個階段:第一步協助長輩思考,當面臨不同的情境時,長輩想要的醫療照護或是照顧模式是什麼? 首先得想想「倒下去」或「失能」之後的照護模式,長輩是要採取居家式、社區式抑或是機構式照護?還是綜融式? 能不能先與長輩進行討論?家中經濟能否支援? 家中成員能否達致共識?
而接下來得考量到的是末期階段所想望的醫療模式,是要嘗試治療直到評估無效後停止? 接受自然治療,容許自然死亡?抑或是用盡所有方法延長生命?最後就是準備善終階段,善終指標包括:身體的疼痛控制、對身後世界的探討、能決定身後的程序、經濟能支援到死之前的照顧、遺願達成、社會關係處理、有尊嚴地離世。
台灣人一向避諱死亡議題,但生死教育應該是從小扎根,一隻寵物、一棵樹木及一盆盆栽,皆可以成為生死教育的適當教材。也可以透過新聞報導、社會重大事件等話題,試著在開放性聊天中找到與長輩(包括醫療委任代理人)討論的時機。
開啟死亡議題時機
以下綜合各家說法,提出幾個與長輩開啟死亡議題之最佳時機:
1. 看到新聞事件、名人的故事時。如傅達仁安樂死事件作為開場的內容。
2. 生命發生重大轉變之時,如重大失落、遭遇喪親或喪偶。
3. 利用探病機會結束之後討論未來醫療決定或是照顧模式。
4. 診斷發現罹患癌症或其他重大疾病。
5. 病情出現重大轉變或多次住院或剛出院,討論告終模式。
6. 利用參加告別式機會討論身後事及喪葬禮俗。
7. 長輩主動談起親友或鄰居生重病或過世的消息。
8. 任何願意與他人討論的時機。
可利用參加告別式來討論身後事。(圖/freepik)
至於如何與長輩談死亡?筆者認為可透過幾種管道提出幾句重要對話:
1.透過媒介:透過電影或電視上相關案例,表態生命無常、人生苦短,然後技巧性地引導長輩敘說想法:「若是發生這些意外,您的想法是怎麼樣?想要急救到底?還是不要急救? 」
2.透過案例:陪同父母掃墓時或是探望臥病親友時,隨口問:「您感覺臥床或是插管會不會很辛苦?」「若真的生命走到盡頭,會想要我們怎麼做?」
3.透過情境:參加親友的告別式會場,隨口問:「非常感人也感動的氣氛,您自己有期待死亡地點嗎?您期待的葬禮儀式是甚麼樣子的? 」
Atul Gawand在《凝視死亡: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乙書中,曾經提出:「我們一生要忍受的,不只是疾病與衰老的折磨,還有被隔絕的恐懼。如果一個人意識到來日無多,他要的其實並不多。他不需要財富,也不追逐權力,只希望能繼續塑造自己的人生,自己做決定,並與其他人維繫良好關係。」華人文化中對死亡議題往往忌諱,無法適切談論自己或親人的生死,當逢年邁或重病之時,即使家人或自己了解死之將至,亦無法坦然地將生死攤開來說。但生死本是一體,馬奎斯曾在《百年孤寂》中提到:「一個幸福的晚年秘訣不是別的,而是與孤寂簽訂一個體面的協定。」身為現代人,更應建立起現代的生死觀。(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