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長穎專欄】生前學、學身後 高齡長者靈性教育怎麼教?

【蔡長穎專欄】生前學、學身後  高齡長者靈性教育怎麼教?
2024/12/02

位於北極圈內的斯瓦巴群島(Svalbard),是挪威最北方的領土,其首府朗伊爾城(Longyearbyen),地處北緯78度,更是地球人類最北方的居住地。在1718世紀,此地被當作捕鯨站使用,但其後遭廢棄。20世紀初,開始有人開采斯瓦巴群島上的煤礦,並形成了數個永久聚居地,當地長年因受到北大西洋暖流支配影響,夏季平均氣溫介於攝氏4°C6°C之間,冬季一月氣溫則介於16°C12°C之間,這座僅有2600人居住的島嶼有許多特別的規定,包括「禁止有人在此塊地上出生或死亡」,此因當地氣候嚴寒,土壤都是「永凍土」,人類死後遺體就算在此埋葬也不會腐化,曾有埋了80年的遺體被挖出後仍完好,甚至體內還有流感病毒。為了守護居民的健康,當地在1950年立法,要求所有衰弱老人必須體認當發生末期症狀或重病之際,就必須送回挪威本土,禁止在島內下葬,就算意外死亡遺體也必須離開,無法在地老化或死亡。因此挪威政府針對高齡居民進行靈性教育,讓所有老人體認生死。

連續幾年筆者帶著一群學生在雲嘉偏鄉的田野場域中,持續陪伴在地長者談生論死,針對高齡長輩進行靈性照顧與生死教育。內政部的數據顯示,光是2022年,全台就有179個村里沒有新生兒,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無子社區」:嘉義縣和雲林縣許多鄉鎮面對高齡化和無子化的雙重擠壓。這些極限村落步向沒有明天的未來,似已是無法阻擋的趨勢。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原定義健康涵蓋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個面向,在20世紀末專家學者建議應加列第四面向「靈性健康」(spiritual health)(Koenig et al., 1996; Marmot et al.,2008)。Gittler(2011)曾指出死亡乃人生之過程一部份,活在當下應具備更高規格之生死觀,其認為之善終觀念包括:一、在現下生活中坦然面對生死;二、在老年階段,能有尊嚴、自我作主和有品質的生活;三、握有生命自主權及醫療處遇決定權;四、能完成人生欲完成之夢想;五、能對自己往生過後之後事交代清楚;六、能體悟生命意義及人生意義。高齡長者靈性的面向,若以多元文化角度思考,靈性照顧有三項最為重要:靈性是超越自我的存在;二、靈性是能與他人的關係聯結之能力;三、靈性是對於生命意義的追尋。將靈性融入老人生死教育之實踐中,是為了幫助偏鄉長者於生命意義及社群關係的探索,並幫助他們踏上可以促進康復和健康生活的生命之旅。但對於實際從事社會工作者而言,較能貼近老人靈性所涵蓋者應包括五項:一、與他人關係做聯結。二、超越自我的存在。三、強烈的生命信念(面對挫折與逆境,抱持希望與信念)。四、生命意義的追尋(終極關懷)。五、積極展現生命的價值。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高齡長者之「靈性照顧」及「生死教育」課程架構應涵蓋四大面向:

一、自我認同之面向:課程設計著重增加高齡長者對自我瞭解及自我生命之認識,協助長輩進行人生之整合,並對自我人生之肯定與讚賞。課程目標可包括:()可以心平氣和去面對人生的苦難。()認為自己的人生相當精彩。()認為自己的人生具有意義與目標。

二、社群互動之面向:課程設計著重了解長輩與社會關係互動之情況,課程目標可包括:()有非常值得信任的親友。()樂於關心別人,也接受別人的關心。()能自在地與人群和諧相處。

三、宗教信仰之面向:課程設計著重了解長輩對宗教信仰及生死態度之了解,課程目標可包括:()常參加各項心靈成長及宗教活動。()能了解生死的觀念與生命的意義。()能認為宗教信仰可以帶來積極的力量。

高齡長者靈性教育可從了解長輩對宗教信仰及生死態度之了解。(圖片來源/freepik)

四、生老病死之面向:課程設計著重增進長輩對生命態度、退休生活安排、就醫模式、照顧模式及死亡認知之了解,課程目標可包括:()妥善安排退休生活。()長期照顧模式之認識與熟悉。()安寧療護與病人自主之認識。()死亡認知與後事準備之討論。()喪葬禮儀之準備。 

靈性健康對老人生命的意義,及在老人生命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任務甚鉅。而在老人心理健康與社會功能上,一線工作者如何運用靈性觀點協助老人發展健康自我概念及讓生活充實厥為重要。靈性並不侷限於宗教信仰,構成靈性的要素包含超越自我的存在、對意義的追尋、和他人的關聯感、如何從生命連結的面向建構一個可供評估的工具,有助於提供給老人服務專業處遇過程中的另一個新觀點,並可從生命發展的歷程,協助老人重新的探索自我價值感及人生的課題。

連續幾年陪伴雲嘉地區長輩,含括山線與海線許多鄉鎮,見證許多在地人文的風情與社區長輩的萬種風情,當長輩透過言說闡述過往生命的輝煌或是現在生活的寂寥,都在在讓我們體會生老病死的原貌。曾有一位海線鄉鎮的阿嬤,操著流利的台語述說若有一天不在了,就請兒子協助燒盡軀體,後續在沿海地區揮灑骨灰,雖在法律制度上不符規範,但卻闡述了無盡的忘情性格。每回陪伴長輩結束,總是帶著一次次的奔放心情,像是撼動初春的狂風,在心與心的虛空間舞動,滲入血液的脈動之中。來自台灣在地長輩心的方向,是始自滄桑後的堅強。

或許當我們擁有這樣心境的時候,才能在離別之時,依然保有重逢之盼!!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