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國道一號桃園交流道不遠處的經國重劃區,有著寬敞道路規劃與綠地公園。在這片新建案林立的區域中,一棟全新的7層樓建築——合勤共生宅桃園經國館,即將於今年開幕。
桃園經國館位於重劃區,地理位置佳,鄰近藝文中心和交流道, 交通與生活機能便利。(圖片來源/合勤健康事業)
合勤桃園經國館為多元高齡共生宅,規劃1樓為結合社區長輩健康需求的診所和藥局,2、3樓為日照中心,4到7樓則規劃為失智長者的團體家屋;在一棟大樓內,為桃園地區長輩帶來多元化的照顧模式。
合勤共生宅 創造高齡多元空間
合勤健康以「共生」為核心,致力打造符合現代需求的銀髮住宅新模式。「共生宅既是容器,也是平台,」合勤健康事業董事長李柏憲形容,「就像百貨公司,能夠讓不同專櫃進駐,提供多元服務。」
合勤健康事業董事長李柏憲
以合勤烏日共生宅為例,則是一個空間內融合住宿、餐飲、日照中心、社區關懷據點等不同單位,以全齡共融、社區連結與友善環境為核心,滿足高齡者康、養、旅、居等需求的共生空間。
桃園經國館則是結合長照的共生模式。李柏憲觀察,失智症將成為未來長照市場的核心議題,但目前市場上的照護量能明顯不足;特別是失智團體家屋,因需投入大量人力,資源極為稀缺。
因此,經國館的經營策略,便以失智團體家屋與日照中心為核心,打造適合失智長者的生活環境,同時開放一樓空間予診所與藥局進駐。透過跨領域合作,建立涵蓋照護、醫療與社區支持的共生模式,讓桃園長輩在社區中獲得完整的照顧。
共生宅以失智團屋和日照中心為核心,期待建立標準化流程,未來能複製成功模式,增加失智服務量能。(圖片來源/合勤健康事業)
以團體家屋和日照為主的共生模式
經國館的團體家屋以家為概念打造,每層樓為一家,收案6位長輩,4層樓共有24位名額。李柏憲表示,空間規劃上,每層樓皆設有客廳、餐廳與開放式廚房,營造出溫暖且安全的生活環境,讓長者能夠維持熟悉的生活節奏,並透過共餐與社交活動減少孤立感。
團體家屋強調家的概念,需先建立「家」的環境才能運作。(圖片來源/合勤健康事業)
此外,透過跨專業團隊,包含社工、營養師、藥師、職能治療師等的綜合評估,為每位長者制定個人化的照護計畫。李柏憲強調,他們並不希望失智長輩餘生都住在家屋,當長者的身心狀況改善後,可以回歸社區和家庭,選擇白天至日照中心的照顧模式。
因此位於2、3樓的日照中心則採失智、失能混和制,每層收案21位長者,提供42位長者的服務量能,提供長者穩定而有規律的日間活動空間,並以活動多項化為特色,讓長輩可以重新找回生活樂趣。
李柏憲說,未來日照中心也將與苗栗育民高職合作,打造多元課程。飲食方面,計畫與餐飲科共同設計兼顧營養、食材軟硬度與視覺呈現的銀髮餐點,並透過手作傳統糕點或簡易料理,讓長者在互動中獲得成就感與樂趣。此外,也結合社區與學校資源,規劃涵蓋彩妝造型、桌遊、園藝療法等課程。
安全第一 打造高標準長照環境
「安全是長照機構首要的考量。」李柏憲分享桃園經國館全館導入自動排煙系統,在火災發生時,爭取更多黃金救援時間。此外,館內設有兩座獨立逃生梯與樓層等待區,遠超一般機構的單一逃生動線,確保緊急狀況下能迅速疏散。
經國館有高規格的安全設備,包含雙逃生梯與避難空間,圖中為寬敞的逃生梯。(圖片來源/合勤健康事業)
李柏憲表示,經國館大量空間配置於安全設施,儘管壓縮了實際使用坪數,卻換來更高的安全係數。他分享,隨著資訊透明化,家屬對機構選擇也更加嚴謹,著重安全的設計,不僅讓長輩住得安心,也讓家屬更放心。
共生宅為未來趨勢
目前,除了桃園經國館外,合勤健康也正進行位於新莊、金門等不同共生宅專案;同時籌備與不同單位合作開發的高齡相關案件,包含台南中信科大轉型為樂齡退休社區等。
李柏憲分享,隨著台灣的高齡人口越來越多,新一代高齡者對住宿的需求不同以往,對於老後生活型態的想像也更豐富多元。因此,不應侷限於傳統住宿機構思維,而是採取更開放的合作與發展模式。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36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