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參加 PointClickCare 的長照科技年會——這是北美長照界的盛會,2200人齊聚拉斯維加斯,三天超過百場研討。我與北美照護科技業者、政府機構及長照業者密集交流後,心中浮現一個極為清晰的對比:美國與日本的長照科技,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美國,是「軟」的。
日本,是「硬」的。
美國談的是資料與決策,日本聚焦在設備與機器。
在北美,大家談的是:
- 如何用軟體優化照護流程、減少輸入工作、提升作業效率。
- 如何透過資料,形成照護管理決策。
- 如何運用 AI 預測風險、做出更精準的判斷,降低再住院機率,讓被動照護變成主動預防。
而在日本,談得更多的是:
- 離床感測器如何防止跌倒。
- 移位輔具怎麼減輕照服員體力負擔。
- 洗澡機器怎麼幫長輩洗澡。
兩者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減輕人力負擔、提升照護品質,卻反映出完全不同的科技哲學與社會結構。
日本重「形」,美國重「流」
日本是精密製造大國,擅長打造各類高效能硬體裝置。感測器、機器人、輔具成熟度高,成為「人本照顧」文化的延伸。而政府政策也傾向補助硬體導入,讓機構保持一致水準。
美國則重視科學與系統,因此在照護上也投入大量心力在資料治理、流程再造與預測性照護。他們推崇 value-based care(價值導向照護),強調照護必須產生實際成效,資源配置要看成果。因此,美國建立起一套以資料為核心的軟體系統,用來即時調整照護方式、提升效率與安全性。
台灣的選擇:從設備導向走向智慧決策?
台灣長照產業面臨3大挑戰:
1. 快速高齡化:老化速度全球前段班。
2. 人力斷層嚴重:人力不足、離職率高。
3. 精準照護需求升高:病況複雜、家屬期待高。
但我們的科技政策,仍以引進設備為主。這真的是對的方向嗎?
我常以一個比喻來說明導入科技的邏輯:資料如同自來水,軟體是輸送水的管道,而硬體則是承載系統的建築物。如果水管沒建好,就算蓋再多大樓,也沒水可以用。硬體設備價格昂貴、維護成本高,還需專業人員操作與保養。若沒有穩定財源,反而會增加機構長期負擔,變成「買得起、養不起」的窘境。相較之下,軟體是更經濟實惠、可擴展、可進化的方案。它不只不斷升級,還能透過資料學習、持續優化流程與決策品質。真正讓照護「越用越聰明」。
台灣比美、日晚一步投入照護科技,正好有機會少走彎路。我認為,我們不應複製日本「硬體導向」的模式,而應積極走向美國這條「軟體優先」的道路。
打造智慧照護的底座:資料與軟體的關鍵角色
在拉斯維加斯的會場裡,我親眼看到:AI不是未來,是現在正在發生的現實。
PointClickCare 展示了 AI 如何協助提醒、做決策。微軟的醫療副總裁也在現場與照護業者對談,清楚展現科技巨頭對智慧照護的重視與佈局。只要有穩定、結構化的資料,AI 就能成為「經驗的容器」,幫助新手照服員理解情境、避免錯誤,甚至主動提醒風險。即使老師傅越來越少,AI 也能幫我們把經驗留下來。反之,若我們繼續投入大筆經費在硬體,卻忽略資料與系統建設,最後可能只留下一棟棟沒有資料、沒有決策能力的「蚊子高樓」。
AI+軟體:智慧照護的真正驅動力
這次北美的觀察讓我更加確定:長照科技的關鍵,不在設備多,而在系統是否聰明、是否能持續進化。
我認為,台灣在這波轉型中,應該更堅定地投入軟體建設,因為這是:
更省錢:成本低、可升級,效益長期化。
能育才:透過AI累積經驗、協助訓練,補足人力與經驗缺口。
大趨勢:全球照護正邁向資料與AI大趨勢,台灣若領先部署,就有出口機會。
軟體不是附屬工具,而是照護體系的新基礎建設。現在,是我們做出選擇的時候了。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