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掌握AI在照顧領域的應用現況與發展趨勢,我們訪問來自產官學界的專家與技術開發者,聚焦3大核心問題:AI在照顧服務中有哪些應用類型?實際解決哪些現場痛點?未來市場將走向何方?
AIoT推進照顧數位轉型 市場趨向平台整合與商業驗證
根據Gartner調查,全球健康照護物聯網市場預計至2031年將達655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7%。AIoT技術正加速導入照顧場域,從健康管理、慢病監測到復能與長照應用,逐步建構涵蓋健康、亞健康與照顧各階段的智慧生態系。感測設備如智慧手錶、毫米波雷達與智慧床墊,可即時蒐集生理數據、辨識異常行為並預測風險,是第一線照護的「守門員」。
資策會MIC資深分析師許桂芬指出,COVID-19疫情後遠距照顧接受度顯著提升,加上高齡化與醫療資源不足的雙重壓力,驅動全球業者積極投入平台開發與設備整合。以2025年CES展為例,糖尿病控管與睡眠管理成為數位健康的2大焦點,顯示市場已朝向長期監測與精準預測邁進。
資策會MIC資深分析師許桂芬
在台灣,采鋐健康攜手Garmin與遠傳電信推出「照伴隨」服務,運用穿戴裝置即時監測長者睡眠與壓力,已實際應用於日照與居家照護場域,強化社區照顧網絡。另有業者發展結合智慧膝輔具與復健 APP的系統,即時偵測動作速度與協調性,提升長者在家復健的依從性。
長照機構將環境品質監測與資訊系統整合。(圖片來源/國泰綜合長照機構)
針對機構端的應用需求,中山醫學大學醫療產業科技管理學系副教授李宜昌指出,簡單操作、聚焦單一問題的感測技術最具普及潛力,包含跌倒與離床偵測系統。宏碁智醫即開發結合感測裝置、EMR與AI分析的解決方案,用於預測跌倒風險與辨識衰弱徵兆,並串接照護紀錄系統,自動生成個案建議,強化預防與追蹤能力。
中山醫學大學醫療產業科技管理學系副教授李宜昌
慧誠智醫總經理余金樹進一步指出,未來照顧數位化發展將從「單點感測」走向「多模態整合」,朝向建立個人化數位雙生(Digital Twin)的目標邁進。然而,要實現此願景,仍仰賴更穩定、平價的感測設備與大量可靠的照護資料支撐。
慧誠智醫總經理余金樹
減勞、除錯、增潤 AI重塑照顧機構營運流程
AI不僅是感測設備的智慧後台,也正逐步深入長照資訊系統的核心邏輯,推動行政管理與照護決策智慧化升級。多位專家提及,AI擅長處理數據整理、提醒、初步分析等「間接照顧」任務,讓照顧者能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需要情感連結、專業判斷和實體操作的「直接照顧」工作。
余金樹分析,AI在照護場域的應用目的可歸納為3大功能:「減勞、除錯、增潤」,協助減輕照護人力負擔、降低錯誤風險,並提升營運與服務價值。
在應用實務上,AI已逐步導入長照資訊系統之中。博鈞科技總經理葉煥昌指出,AI可輔助照護機構整合排班、人事管理、記錄核銷等行政流程,並結合語言模型生成個別化照顧計畫,使新進人員也能迅速掌握住民狀況與風險指標。此外,資訊系統也能進一步扮演決策輔助角色,從電子病歷分析、健康數據追蹤,到預測失智風險與疾病惡化情境,皆已逐步實現。
博鈞科技總經理葉煥昌
一旦感測設備的即時數據能同步整合進系統平台,AI不僅能即時分析,更可與照護紀錄相互驗證,建立從監測到決策的完整連結。例如:智慧床墊回傳的翻身頻率與離床時間,可即時觸發異常警示;穿戴裝置蒐集的心率與血氧數據,亦可轉化為動態照護依據。AI不再只是資料分析工具,而是具備判斷力的核心模組,使長照資訊系統的角色,從紀錄工具升級為照顧決策的關鍵樞紐。
實體機器人進場 語音助理跨入照護場域
除了系統平台與感測設備,AI技術亦催生出新一代照護角色:智慧機器人。葉煥昌指出,現行照護機器人可分為2類:一為語音助理與生成式模型主導的軟體型 AI;二為結合感測器、語音辨識與自主導航功能的硬體型機器人,已可實現空間移動與人機互動。
宏碁智醫總經理許凱程分享,美國已有政府專案導入陪伴型AI,用以協助獨居長者,結合語音互動、情緒辨識與健康建議,提升互動頻率、減緩孤獨感,亦可預防延誤就醫;語音助理系統也已實際納入美國商業保險給付,作為居家照顧的支援工具。
宏碁智醫總經理許凱程
在台灣,采鋐健康亦與新創團隊合作,開發語音通知系統,可自動撥打電話提醒用藥或問候健康,並同步記錄對話內容、轉為文字存入資料庫,還能透過語音模型分析客服通話進行情緒辨識與風險預警。
采鋐健康推出醫務語音AI客服。(圖片來源/采鋐健康)
實體應用方面,有業者已在照護機構中導入搭載避障導航與感測系統的巡房機器人,不僅能播放認知訓練影片,還能進行簡易對話,成為具備陪伴與健康提醒功能的「數位分身」,若再串接個人健康數據,還可針對異常數值即時發出警示並通知醫護人員。
輔仁大學AI發展中心主任謝邦昌指出,輔大附設醫院已將原應用於餐廳的送餐機器人改裝投入透析病房,用於運送醫材,減輕護理人員負擔。未來若能建構「共享機器人」服務模式,將有望大幅降低導入成本,推進照顧場域智慧轉型。
運用導引等科技,機器人能在醫療照護場域環境導航行走,運送汙衣或消毒等勞力工作。(圖片來源/慧誠智醫)
輔仁大學AI發展中心主任謝邦昌
商業化仍待突破 支付機制與平台標準是關鍵
AI在照護場域的應用已從醫療延伸至生活日常,逐步串聯健康促進、慢病管理、復健追蹤到長期照顧,形塑出一條完整的服務鏈。然而,儘管技術快速成熟,商業化之路仍充滿挑戰。照顧智慧化要真正成形,仍需制度與時間孕育應用生態系。
「照顧AI要成為真正的解方,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制度設計問題,」李宜昌指出,目前多數AIoT設備與資訊系統仍依賴政府補助與示範場域推動,尚未建立能自給自足、具穩定現金流的商業模式。若要推動照顧產業全面邁向AI化,關鍵不僅在於產品與服務的成熟度,更須同步建構給付制度、評鑑機制與平台標準。
余金樹則補充,感測設備帶動數位雙生發展,讓照顧者能更全面掌握長輩的健康與生活狀態;而自駕車與智慧輪椅等移動技術的普及,也將大幅拓展長輩的社交與活動範圍。隨著這些技術同步成熟,AI應用將推進至臨界點,催生全新的照顧經濟模式,並帶動銀髮服務市場成長。
他進一步指出,「當AI能夠明確幫助降低風險、減少人力、提升服務品質,並能納入政府給付或商業保險體系,才有機會穩定發展,成為業者的新日常。」
AI照顧應用的9大產品類型地圖
資料來源:編輯部整理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37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