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竣傑專欄】打造10分鐘照顧圈的10項建議

【張竣傑專欄】打造10分鐘照顧圈的10項建議
2025/05/26

長照3.0計畫將於2026年啟動,最引人注目的焦點是建構「10分鐘照顧圈」,開車10分鐘內即可獲得照顧服務。其實2017年底起長照2.0逐步建構「社區整體照顧服務體系」,即希望降低使用障礙,但不少民眾使用經驗反映是「不好用、不夠用、不適用」,甚至是「不想用」。重點應回歸各項長照服務是否具「親近」與「實用」的整合性照顧圈服務,讓長照需求者與照顧者願意使用,這比「10分鐘內的車程距離」更須被討論。

長照3.0要打造更具「親近」與「實用」的整合性照顧圈服務,從長照服務第一線,以及多年縣市A單位輔導與評鑑經驗,提出以下建議:

  1. 建立各資源系統間共案機制
    長照3.0無論是啟動在宅責任醫療網絡,或是銜接住院PAC個案復能服務,都須仰賴醫療與長照服務個案管理順暢銜接與資訊流通,才能達到不同的資源系統間的無縫接軌。建構彼此間共案分工機制,需要被討論與尋求共識。

  2. 賦權A個管的同時予以增能
    長照3.0希望能讓A個管落實個案管理功能,為其擬定更具彈性與即時性,更符合個別化需求照顧計畫的機制,須被重新討論。因為A個管須熟悉的資源體系會更多元與龐雜,A個管培訓機制應改革與升級。

  3. 建構長照個案依條件分級制
    個案分級制度如依條件分類危機個案,包括高、中、低風險等級,可協助A個管做資源與輕重緩急時間安排,朝精準目標提供個管服務與風險管理,達到長照資源看得到,用得到,且用得好效果。

  4. 增設儲備A個管改善人力不足
    A個管資格受限於須具備1~3年長照服務經驗,建議增設儲備A個管員,尚未取得長照服務經驗相關專業背景人員,可取得長照服務經歷改善專業人力來源困境。

  5. 照顧計畫應該著重案家的意見
    個管人員是否提供足夠的資訊,使案家充分理解後,真實的參與照顧計畫討論,選擇所需之服務?抑或是直接提供個管所認定「合理服務」?這是長照3.0能否讓民眾感受到好用與實用關鍵。

  6. 檢討長照支給付兼採論人計酬
    長照2.0計次、論量計酬模式易造成服務片斷化,且許多支給付碼別嚴格使用限制,易造成使用者感受不實用與挫敗感。如許多專家建議可兼採「論人計酬」方式,設計更具彈性與實用照顧計畫。

       許多專家建議可兼採「論人計酬」方式,設計更具彈性與實用照顧計畫。(圖片來源/freepik)                    許多專家建議可兼採「論人計酬」方式,設計更具彈性與實用照顧計畫。(圖片來源/freepik)
  7. 社區式照顧服務密度有待提升
    推動「10分鐘照顧圈」,需仰賴綿密的社區式照顧服務資源佈建與串聯。依據衛福部統計,2023年底日照中心計859處( 113年底增至1,114處),其中托顧機構數319處,團體家屋31處,小規模多機能145處,與長照2.0資源布建目標有落差,服務資源密度尚待提升。

  8. C級巷弄站服務功能須予檢討
    2024年9月底,全台C級巷弄站共計4690處,但服務對象及功能,是否符合設計原意,希望在社區巷弄間,即能提供衰弱與失能者預防及延緩失能方案及協助家屬喘息?抑或是流於僅提供補助社區據點課程費用?

  9. 逐步規畫推動「替代式照顧服務」
    長照制度的規畫,不能僅處理補充性或支持性服務,對於有替代性照顧需求家戶,應逐步規畫合適且可負擔照顧服務,協助具高負荷或無照顧替手家庭照顧者減輕壓力。

  10. 發展 (重建)社區自然助人系統
    以社區為基礎照顧資源系統,難以憑空產生或維繫,須策略性的持續擾動,產出互助關係與個別角色設計定位,可參考德國Q8計畫「社區共生管理師」,以及日本「社區協調員」設計,讓社區自然助人系統發揮社區照顧力量。

長照是風險管理議題,每個人或家庭都可能會面臨因個人或家庭中有成員失能後,所帶來的生活運作之衝擊與混亂。失能前,政府有責任協助民眾規劃各種的風險管理與風險分擔機制;失能後,則提供符合個別狀況與需求危機處理模式,讓民眾提早做好規劃與準備。這是2026台灣進入21%老年人口比率之超高齡社會後,政府可以偕同民間組織及社區力量,共同努力的方向。

“具 「親近」與「實用」的整合性照顧圈服務,讓長照需求者與照顧者願意使用,這比「10分鐘內的車程距離」更須被討論。”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37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