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專題】快速、即時、準確、可在宅執行!行動醫材開啟智慧照顧新日常

【產品專題】快速、即時、準確、可在宅執行!行動醫材開啟智慧照顧新日常
2025/06/25
作者/專欄

技術革新的行動醫材,讓「背包即診所」、「急診室搬進家門」變成醫護的日常。如便攜式超音波、血液分析儀,應用於居家或偏鄉,協助快速診斷;血糖機與感測床墊等家用設備,協助掌握長者健康變化,呼應「家就是病房」的照護趨勢。行動醫材不僅是工具,更是串聯即時醫療與完整照護的關鍵橋梁,催化醫療照顧轉型的加速器 。

因應台灣高齡化與慢性病管理需求,以及醫療人力與資源的壓力,輕便可攜、整合數位連網、AI判讀與物聯網功能的行動醫材,快速嶄露頭角。從便攜式診斷設備、穿戴式監測器,到智慧健康APP,行動醫材正扮演延伸醫療服務與居家照護的關鍵角色。

政策趨勢驅動 數位轉型中的行動醫材

配合政府推動遠距醫療在宅急症照護(HAH)及未來在宅安寧照護等政策,行動醫材的應用場域日益多元。例如巡診醫師攜帶手持式眼底鏡、五官鏡等手持設備進行診療,或偏鄉衛生所配置手持式超音波與X光機,透過遠距平台即時傳輸與判讀,與專業醫師即時遠距會診,加速診療效率。

行動醫材的應用,也正加速醫療從診斷、治療,延伸至預防與長期監控的全流程智慧化與行動化。治療端如攜帶式氧氣機,預防監測如定位裝置與與離床偵測的智慧感測墊,皆可實現即時反饋與精準介入。行動醫材不僅提升效率,也拓展醫療邊界,推動健康照護走進家庭與社區角落。

專業醫材升級 從單機操作邁向小巧×數據整合

台灣醫療暨生技器材工業同業公會理事暨AI智慧醫材小組召集人鄭竹明分享,台灣早在20多年前便已出口血壓計、血糖機、血氧機等行動醫材,奠定研發與製造實力。隨著資通訊產業(ICT) 成熟,中高階醫材如眼底攝影機、手持超音波等新創產品逐步登場,且部分設備已取得FDA等國際認證,為台灣醫材產業注入新動能。

台灣醫療暨生技器材工業同業公會理事暨AI智慧醫材小組召集人鄭竹明台灣醫療暨生技器材工業同業公會理事暨AI智慧醫材小組召集人鄭竹明

過去設備單機操作,如今這些小巧輕便的行動醫材,搭配AI影像分析與雲端系統整合,實現即時資料分享與個人化診療,如影像醫材超音波與X光的AI判讀分析,也逐步被納入行動醫療系統,有助於疾病早期診斷、降低就醫負擔。

手機×穿戴式裝置 下一波智慧照顧革命

鄭竹明認為,傳統醫療設備的使用數量依病床數而定,但當病床概念延伸至機構、家庭,潛在使用數量可達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成長。而行動醫材設計製造者思維,需同時考慮病患與照護者的需求,唯有如此,行動醫療才能真正落實於家庭與社區中。

「行動醫材結合手機,將是未來主流。」透過藍牙或Wi-Fi傳輸生理數據至APP,連結醫療系統後形成即時健康監控網絡。Apple Watch、Garmin等穿戴裝置,已從健康管理跨足臨床應用,部分取得美國FDA認證,數據具醫療參考價值,也將進一步支持醫師診斷與治療決策。

行動醫材結合穿戴裝置將是未來主流,透過藍牙或Wi-Fi傳輸生理數據至APP,連結醫療系統後形成即時健康監控網絡。(圖片來源/freepik)

行動醫材結合穿戴裝置將是未來主流,透過藍牙或Wi-Fi傳輸生理數據至APP,連結醫療系統後形成即時健康監控網絡。(圖片來源/freepik)

數位療法與AI輔助診斷 從硬體走向軟體

利用軟體或數位工具介入治療的數位療法(Digital Therapeutics),正快速從概念變成處方。鄭竹明觀察到美國FDA已核准多項數位治療方案,包括精神疾病與用藥失調者(如酗酒成癮)、肥胖族群生活習慣重塑與監控等,台灣也有企業取得數位療法認證,發展出糖尿病管理APP,生成數位處方協助醫病溝通。

AI軟體醫材的興起,加速行動醫材從「硬體工具」到「決策輔助」的智慧化轉型。配合數位療法趨勢,「台灣醫療暨生技器材工業同業公會」也開放歡迎擁有軟體醫材許可證的會員加入,支持AI技術輔助診斷應用。

即時決策!行動醫材為在宅醫療提供臨床決策戰力

在宅急症照護中,決策與反應速度至關重要,而行動醫材正是在宅住院(Hospital at Home, HaH)醫師的神隊友。身為第一線在宅急症照護醫師,宜蘭維揚診所陳英詔醫師談到,澳洲HITH(Hospital in the Home)主要應用於蜂窩性組織炎、骨髓炎等軟組織感染,歐洲各國大多是經由急診或術後提早出院銜接在家住院,也有國家發展到居家化療。台灣HAH直接在家啟動住院是一大特色,目前以感染症為主,包括肺炎、泌尿道感染、蜂窩性組織炎等變化快速、需密切觀察的急症照護,是相對較困難的。

宜蘭維揚診所陳英詔醫師宜蘭維揚診所陳英詔醫師

「台灣在宅急症照護中,診斷用行動醫材,是最關鍵的要角。」小巧的CRP檢測儀(C反應蛋白),只需一滴血即可檢測發炎指數,手持式超音波與可攜式心電圖機,讓醫師如同隨身攜帶一座急診室,當下即可得知檢查結果,立即做出決策,並與家屬溝通,大幅提升決策效率與醫病溝通品質。

此外,相較於過去桌機對桌機的遠距診療設計,現在改為手機對手機視訊,更貼近 HAH的行動需求。不需仰賴大型醫療團隊,診斷用行動醫材減輕醫護人力壓力、時間成本、照護品質等結構性問題。

臥室即病房 個人化預警與慢性病健康管理

台灣生技醫療照護輔具協會副理事長王惠鵬認為,行動醫材是智慧醫材的一種,相較於傳統醫材僅能在特定時間與地點使用,透過穿戴式裝置或整合感測模組,朝向「持續監測」、「即時分析」的技術演進,它能主動行動並支援照護決策,讓醫療照顧不侷限於診間或病房,而是嵌入生活日常。

台灣生技醫療照護輔具協會副理事長王惠鵬台灣生技醫療照護輔具協會副理事長王惠鵬

如連續生理監測系統、呼吸監測、穿戴式感測器、智慧床墊、褥瘡預防監測器、跌倒偵測器、失智者定位器等設備,雖未必全數取得醫療器材認證,但可為慢性病與高齡照護提供即時預警與資料蒐集。從血壓、心率監控到行為模式偵測,提升使用者對自身健康的掌握度,也協助照護者掌握狀況及即時介入。

王惠鵬說:「高齡社會自宅安老趨勢下,許多長者仍有活動能力,但身體狀況需隨時掌握。行動醫材不僅是科技載體,更如虛擬護理師般提供陪伴與守護,扮演著預測風險、即時反應、減輕照護壓力、預防疾病等多重任務。」

鄭竹明也認為,高齡化社會的未來居家照護,透過感測器醫師遠端監控,臥室即病房,減少移動就醫需求。「台北醫療資源密集,但許多長者居住於無電梯的老公寓,這些城市中行動不便的高齡族群,實際上更需行動醫材支援。」

政策與法規挑戰 推動普及的一哩路

雖然台灣的行動醫材已相當齊備,但實際落地仍面臨一些問題,如目前許多法令限制醫療設備僅能於醫療院所內使用,又或台灣開發出全世界最輕型的手持X光元素分析設備,但使用制度門檻高,又如某些醫材設備屬於B碼(僅限醫院使用),診所端無法申報。

行動醫材的普及,仰賴政策鬆綁與健保制度配套。許多創新設備受限於現行法規,無法於居家使用或申報補助,若法規政策鬆綁與給付制度改革,行動醫材不僅能造福病患與家屬,更能創造產業新商機。

行動醫材的普及,仰賴政策鬆綁與健保制度配套。(圖片來源/freepik)行動醫材的普及,仰賴政策鬆綁與健保制度配套。(圖片來源/freepik)

王惠鵬也認為,包括生理量測、醫療影像如CT、X光、內視鏡等設備,都具備資料上傳與共享功能,但最大挑戰在於整合串聯醫療系統與雲端平台,讓不同醫療單位能即時調用、判讀與分析,行動醫材與行動照護才能發揮最大價值,真正帶動整體健康照護模式的轉型。

從遠距醫療、在宅照護、疾病預防,到數位療法與AI診斷,行動醫材正翻轉人們對醫療與照護的想像。行動醫材將不只是設備,更是醫療照護轉型的引擎,讓診斷、治療、監測、預防一次到位,開啟「醫療照護×健康管理無縫接軌」的美好旅程。

公司簡稱
居家型 專業型(醫事人員使用)
血壓機 血氧機/血糖機 心率儀 其他 生理量測 ECG POCT檢測儀 手持式眼底鏡/五官鏡 手持式超音波 行動式X光機 無線聽診器 遠距醫療解決方案 其他
中華電信                       V  
友信                 V     V  
日康科技 V V   V V     V          
宇心生醫           V              
米飛生醫                 V        
奔騰智慧                 V        
拓齡       V                 V
昌辰鑫       V                 V
科醫   V V     V              
首發       V                  
晉弘科技               V          
泰博科技 V V   V             V   V
能資國際                   V      
博鑫醫電         V                
萬灃國際             V           V
福達康科技 V V   V                  
廣達電腦   V V               V V  
聯杏   V   V                  
鴻海數位健康 V V V         V       V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37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