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會害怕晚年孤獨,擔心「孤獨死」。然而在AI高度發展的社會中,晚年孤獨和孤獨死現象都將不復存在。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當今社會,要想不「孤獨死」,可以選擇與家人同住,搞好與親戚鄰里的關係,或者住養老院,等等。與家人同住,首先必須有家人,單身的人是無法實現的;要想與親戚、鄰里搞好關係,就得時常與他人保持親近和往來,也會使人疲憊;若是選擇住養老院,花銷也是個問題。
確信有家人會為自己養老送終的人是不會擔心孤獨死的。還有一些人,每天都與鄰居有聯繫,一旦有什麼事,大家都會趕來幫忙,這些人也盡可放心。但即使是這樣的人,偶爾也會有與家人鬧矛盾的時候,也會有碰巧家人出去旅行,留下自己獨自在家出意外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要是與鄰居關係也不好,就無力回天了。
我們為什麼會害怕「孤獨死」呢?雖然這可能因人而異,但歸根究柢還是覺得自己本可以避免早逝。也就是說,如果有家人在身邊,就能及時發現自己心臟驟停,還可以救自己一命。哪怕是最後搶救無效過世了,也不至於淪落至孤獨死。如果真的是死後兩週都沒人發現,那的確是太悲慘了。
不過,隨著新技術的問世,即便沒有家人,鄰里關係不好,也不會再有「孤獨死」了,確切地說是不可能孤獨死了。因為現在有了可穿戴設備、IOT(物聯網)、AI等新技術。
隨著新技術的問世,透過AI可穿戴設備或智慧音箱等感應及分析技術,晚年孤獨和孤獨死現象都將不復存在。(圖片來源/freepik)
可穿戴設備指可以穿戴在人身體上的各類智慧型設備,其中內嵌有各類高精度且靈敏的感測器。比如智慧手錶,用戶一旦出現心臟驟停等狀況,手錶會立刻有感應,並緊急呼叫救護車。這種手錶目前已實現市場化。第四代蘋果手錶具備的跌倒檢測功能,已實際挽救過生命。
除此之外,今後還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可穿戴設備。比如,能感應用戶的眩暈,判斷是否處於無意識狀態(可以檢測用戶是否在不該閉眼時閉眼)的眼鏡。株式會社JINS的智慧眼鏡「MEME」就具有感應和分析用戶的精神集中度和疲勞程度的功能,尤其是在開車的場景下,如果發現使用者出現疲勞狀態,智慧眼鏡會及時提醒以防止出現意外。
IOT(物聯網)會將所有設備與網路相連。比如,將眼鏡和手錶連接網路,可以在危急時刻幫助呼叫救護車。此外,如果室內空調能探測到人體溫度(能根據體溫自動調節溫度的空調已投入市場),就能自動感知你是否發燒,是否身體不適。還有可以獲取用戶聲音的音箱,如谷歌的Home、亞馬遜的Echo等智慧音箱。如果智慧音箱精確到可以感應和分析呼吸聲和心跳,就可以識別「人在卻沒有了呼吸和心跳」的緊急情況。
當然,智慧音箱除了能感應心臟驟停、四肢僵硬、體溫下降等狀況外,還能監測到心臟驟停的前兆並採取急救措施。比如,當用戶由於腦梗塞口齒不清時,音箱透過感應、捕獲使用者語言行為的變化推測其疑似腦梗塞,從而及時呼叫救護車。類似這些能感應和分析用戶的健康狀況波動的技術並不難實現。這就是「孤獨死」將不復存在的原因。
(節錄自:AI時代的超級老人:爸媽老後長照靠AI,未來的你安心變老,好人出版 )
《AI時代的超級老人:爸媽老後長照靠AI,未來的你安心變老》
作者:平松類
譯者: 彭佳
出版社:好人出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