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期編輯手記-重構照顧地圖: 復健與復能接力起跑

第三十八期編輯手記-重構照顧地圖: 復健與復能接力起跑
2025/07/15
作者/專欄

那天,在一家日照中心聽了一個故事。一位住在彰化的阿嬤,因為車禍骨折,沒有人照顧,只好接到新北的女兒家中,輾轉到了日照中心。他原本很喜歡攝影,因為一場車禍,離開了老家,也沒有機會到處拍照,自覺人生不再有希望,自己也很沒用處,心情憂鬱而常常哭泣。透過積極復能和訓練,生活機能越來越進步,照顧人員還教了許多照片編輯等技術,自己學會上傳相簿和粉絲團分享。路,可以越走越遠,生活可以重拾相機,甚至回到熟悉的彰化老家生活。

這是一個改變的故事,改變不只是一個長輩的身體功能,而是一段不可知的人生旅程。原本以為人生可能就此走下坡,再也無法回到自立生活,因為成功復能照護,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可能。

從病房出院的那一刻,我們看見照顧並未結束,而是一段更為關鍵旅程的開始。如何把握復健治療黃金期?如何銜接出院返家生活?如何支持生活功能?從醫療端一路延伸到社區與家庭。於是,「PAC(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與「長照復能」間的整合與銜接,就成為本期封面故事的焦點。

我們走訪醫院、日照中心、治療所、住宿機構與社區現場,從北到南採訪不同案例與專家學者,挖掘制度轉型中的斷點與亮點,看見許多復健和復能專業發展的挑戰和機會,正值PAC的轉型和長照3.0擘劃,探索串起PAC與長照復能之間的關鍵一哩路。照顧核心目標是減少延緩失能惡化,支持生活能力,也是醫療出院後重要的返家路。

復健與復能不是分離的概念,而是一場跨場域、跨制度、跨專業的合作。從醫療導向轉向生活導向,從依賴照顧轉向自主參與,從功能訓練走向生活能力培養,照顧的價值觀正在轉型。未來,我們期待復健和復能成為照顧產業中的核心服務,甚至孕育新的服務型態與發展模式。這不僅是制度的變革,更是產業、社區與家庭角色的重塑。

打造一條不中斷的復健和復能之路,需要以生活為目標、以專業整合為核心、以個案自主為價值,從給付結構、收案條件到橫向與縱向整合著手。在此同時,我們也呼籲政策擺脫既有醫療、長照和不同專業場域的隔閡,真正跨域整合資源與資訊,建立無縫照顧體系,讓每個人從病房到家門的旅程中,都能被穩穩接住。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參閱第38期創新照顧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