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冠凱專欄】從孤島到聯繫:FHIR標準引領照護機構數位轉型新篇章

【黃冠凱專欄】從孤島到聯繫:FHIR標準引領照護機構數位轉型新篇章
2025/07/16

在高齡社會加速到來的今天,台灣正迎來智慧長照制度深化的關鍵時刻。過去我們關注智慧科技如何「導入」照護現場,如今更需要聚焦:這些應用是否真正「連結」起人與人、系統與系統、機構與家庭。20257月,國科會發布高齡科技產業行動計畫18個月成果報告,特別指出導入FHIRFast Healthcare Interoperability Resources)國際資料交換標準,將是推動智慧長照規模化與永續化的核心策略。

FHIR不再只是醫療院所的資訊標準,而正在跨到照護機構、在宅服務與社區據點,成為整合照護流程、提升照護品質的「共同語言」。本文將探討FHIR標準在照護機構的實際應用現況、制度推動動能與未來擴散潛力。

一、 從資料孤島到智慧聯繫:FHIR解鎖跨場域照護可能性

過去,照護機構普遍存在資訊系統不互通、資料無法標準交換等問題,造成重複紀錄、手動彙整與臨床判讀延遲,不僅增加照護人員工作負擔,也影響長者安全與服務效率。FHIR正是針對這些問題而生的國際標準,以資源為單位(resources),建立結構化、模組化的醫療資料表示與交換規格,具備高度彈性、可擴充、跨平台支援的特性。

FHIR導入照護機構,不再只是「電子病歷串接」,而是「照護歷程整合」。例如,一位入住護理之家、定期接受慢性病管理與營養監測的長者,其健康量測紀錄、照護紀錄、用藥資訊與急診就醫紀錄,皆可透過FHIR標準與醫院、健保署與家屬端APP同步共享。照護者可即時調整照護策略,醫師能掌握完整健康脈絡,家屬則能安心遠端追蹤,真正實現「資訊不重複、人不重跑」。

FHIR導入照護機構,不再只是「電子病歷串接」,而是「照護歷程整合」。(圖片來源/freepik

二、 政策驅動×技術落地:照護機構導入FHIR的現實進展

在此次高齡科技行動計畫中,政府明確揭示FHIR導入的三個面向:

1.標準在地化建構:由國衛院與本土廠商合作,完成FHIR在台灣照護場域的語意對應與技術指引;

2.跨部會制度支持:數發部、衛福部與國科會協同推動,未來健保署將納入FHIR作為保險支付與照護績效整合的重要基礎;

3.場域驗證與成果累積:在高雄長庚與屏東牡丹鄉衛生所的遠距照護合作中,即透過數位醫材將量測數據回傳至醫院資料庫,便於遠距診斷與即時判讀。

這些應用不僅提升效率,更成功縮短診斷時間、強化照護連續性。FHIR在照護機構的落地,意味著台灣已具備建立「醫養合一」數據交換平台的先決條件。

三、FHIR對照護機構的5大效益

根據我們在醫院與長照機構導入智慧照護模組的經驗,FHIR標準帶來以下5大效益:

1.減少人工作業與紀錄錯誤:資料可由健康設備自動上傳至雲端平台,取代紙本紀錄。

2.提升臨床應變速度:異常數據可觸發預警,並直接通知責任照護者。

3.促進跨機構合作:照護計畫與病歷可跨機構傳遞,不須重複建檔。

4.增進家屬參與感:開放介接至家屬端應用,建立共同照護圈。

5.提升政策連結與給付透明度:未來與健保支付模組接軌,有利長照給付模式制度化改革。

這些效益,不只是資料面的便利,更實質改變照護體系的運作模式與人力配置邏輯,朝向「智慧減壓 × 資訊互通 × 照護安全」邁進。

四、從示範推動到制度常態化的挑戰與建議

儘管FHIR展現巨大潛能,但若要真正推廣至全國上千家照護機構,仍面臨數項挑戰:

1.照護場域IT人員能力不一:小型機構仍缺乏IT人力與資安防護設施。

2.廠商系統未全支援FHIR部分系統仍採封閉格式,需補助轉換成本。

3.標準版本與應用場景落差:照護紀錄多數非醫療診斷,FHIR模組需持續本地化調整。

4.人員操作習慣改變不易:需投入使用者訓練與流程再造。

因此,建議政府在未來推動上,應採「分級推廣×逐步強制×獎補結合×數位共創」策略,並發展「照護FHIR模組開源社群」,凝聚產官學共同維護、創新與擴散。

FHIR為橋,連結照護的未來

FHIR不是解決所有照護問題的萬靈丹,但它是一把打開未來智慧照護之門的鑰匙。當照護機構願意採用這項國際標準,不僅意味著與醫療體系的無縫對接,更象徵台灣智慧照護邁向制度化、規模化、國際化的重要里程碑。

讓我們以FHIR為共通語言,連結照護的每一端,建構一個真正以人為本、資料可用、照護有感的智慧社會。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