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穎鋒專欄】科技賦能與人本關懷:迎向超高齡社會新紀元

【楊穎鋒專欄】科技賦能與人本關懷:迎向超高齡社會新紀元
2025/07/25

在全球人口快速老化的浪潮中,台灣也已進入超高齡社會。這不僅是人口結構的改變,更是一場全方位的社會變革。如何運用科技創新來提升高齡者的生活品質,同時維持社會的永續發展,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超高齡社會是全面性的挑戰,而且遠比想像的更為全面和深遠。從最基本的食衣住行,到醫療照護、金融保險,再到育樂休閒,每個面向都需要重新思考和創新。這不僅關乎滿足基本需求,更涉及如何確保每個人無論男女老幼都能享有高品質的生活照顧和生命關懷。

在這場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中,日本走在最前端。作為全球最早進入超高齡社會的國家,日本於2016年提出「Society 5.0」願景,揭櫫一個重要方向:建立以人為本的超智慧社會,透過虛實整合的創新科技,解決社會問題,提升生活品質。

應對高齡化社會挑戰,科技扮演著關鍵的輔助角色,必須以新思維思考科技應用。科技的發展必須以人為核心,日本在「Society 5.0」願景中提出以下幾個面向的創新應用,值得特別關注:

1. 個人化服務平台:透過數據收集和分析,打造符合個人需求的客製化服務,提升服務效率,確保每位高齡者獲得最適合的照顧。

2. 遠距醫療服務:透過科技串連醫療專業與居家照顧,提高醫療可及性,降低照顧者的負擔。

3.智慧家居解決方案:運用物聯網技術,協助高齡者維持獨立生活的能力,同時提供必要的安全管理。

4.高齡者專屬社群平台:建立專屬數位社交空間,促進社會參與,減少孤獨感,提升生活品質。

5.數據分析顧問服務:透過系統性的數據收集和專業分析,為高齡者及其家庭提供生活型態、健康管理、照護需求等方面的精準建議。

運用物聯網協助高齡者維持獨立生活的能力。(圖片來源/freepik)

運用物聯網協助高齡者維持獨立生活的能力。(圖片來源/freepik)

服務在地化深植將是科技應用成功落地的重要因素,並非單純只考量技術問題。服務科技的研發必須深入理解使用者的行為模式和反應,同時考量在地文化的差異性。一個在某地成功的模式,可能需要因應不同地區的生活習慣而做出適當調整。

以數據分析為基礎的個人化健康顧問服務為例,結合兩種時代前沿的服務模式,在面對高齡化社會時,更突顯挑戰性。除了仰賴生活及健康數據的收集和分析,深度理解個人生活習性及健康狀態,提升全民的數據素養更是充要前提。

國際合作將會是高齡服務及科技落地應用突破的新契機,日本提出「兩國合作服務第三國」概念,為國際合作開啟新的可能。以創新合作模式,吸取其他國家新科技或服務模式的經驗,期望能加速觸發新型態高齡產業的發展。

台灣在ICT科技研發及應用具有彈性及優勢,又與日本的社會生活型態相近,借力「兩國合作協助第三國」,不僅能加速我國新型態健康促進科技的落地應用,更可望帶動相關產業的國際化發展。

全面性社會轉型

面對超高齡社會的來臨,所需要的不只僅在於技術或服務模式創新,而是全面性的社會轉型。包括:

1. 強化數位素養教育,提升全民數據力

2.發展符合在地需求的科技應用

3.建立跨領域合作平台,促進創新服務模式的發展

4.加強國際合作,善用各國優勢,發展因地制宜的應對思維

5.建立以人為本的服務體系,確保科技發展不偏離初衷

超高齡社會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挑戰,也是一個轉機,促使重新思考社會發展的方向,創造更具包容性和永續性的未來。台灣應把握機會,善用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共同探索因應高齡化社會的創新解方。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