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莉茜專欄】外籍看護工在「免巴氏量表」新制,真的「避重就輕」嗎?

【洪莉茜專欄】外籍看護工在「免巴氏量表」新制,真的「避重就輕」嗎?
2025/08/07

今年81日開始,台灣正式開放80歲以上長者「免巴氏量表」可聘僱外籍看護。輿論上發酵了很多「高所得家庭」變得更容易找看護,鄉下及重症或困難照顧家庭可能更難找到外籍看護。

但最近我看了一部公視的《化外之醫》,對照我們在照顧現場的真實的觀察,我一直清楚的知道,照顧的困難,並不是「給的多」就能解決的事。劇中的女主角是醫生,具有專業背景的高知識份子,卻依然陷在聘僱移工與照顧文化磨合的泥淖中。他為了照顧腦麻兒子與失智父親,幾近崩潰。逃跑的外看、非法聘僱小蜜蜂、走失的父親、對照顧共識不一致的家屬、天邊孝子、工作、職涯發展與親情拉扯…..這樣的情節張力,在我們照顧現場的第一視角情況只有更慘烈、真實。

劇中還好有閨蜜的義氣相挺,用傻氣與樂觀沖淡了這些悲苦愁情。他冰封起對家人的愛,以外科醫師的強硬姿態企圖翻轉「人定勝天」的照顧挑戰。我看過很多家屬,因為執著照顧孝道的枷鎖,卻讓自己與照顧協力者往更深的方向墜落。

  • 他雖然有經濟能力,卻因移工也有自己的心思考量而背棄了他的家人(逃跑了)。
  • 他雖然開得出薪資,但因為照顧對象是失智又大小便失禁的長輩,本籍看護也只能短暫的來充當幫手而顯得在照顧時間的配合上進退維谷。
  • 他雖然願意配合等候移工的正常作業程序,但光是等待媒合的時間,就讓生活亂成了一團甚至身心千瘡百孔、筋疲力盡……
  • 他雖然被迫接受了黑工小蜜蜂,成了化外雇主,但可能伴隨的違法風險如影隨形⋯⋯
  • 他有選擇嗎?或是在一連串的被選擇中,她也只能憔悴到只能抱住父親哭喊⋯⋯

80歲以上免巴氏量表申請外籍看護 ,這不是誰比較有錢或比較輕症就能輕而易舉有外看聘僱資格的分水嶺,而應該朝向制度設計是否真正照顧到「有照顧壓力的人」。

 

制度設計應真正照顧到「有照顧壓力的人」。(圖片來源/freepik)

我們以「沒有人應該孤單的照顧」、「類家人相挺、做夥到咖手」為信念,陪伴過數千個家庭的經歷,或許有3點建議,可以讓大家思考。

1️.可設「優先保障名額」制度:讓仲介業者在媒合移工聘僱時,一定比例保障給中重度失能與特殊需求家庭,讓他們能穩定獲得外籍看護資源。

2.提供照顧困難加成補助:讓「肯接重症」的外籍看護(本籍照服員更應該優先提成)與雇主雙方都有實質經濟誘因(當然還必須完善專業技能的檢核,避免為了錢而忘了照顧的真義)。

3️.增設在地夜間與假日喘息服務機制:鼓勵在地、社區、微型互助團體共照的社群,補貼一定程度願意投入智能科技照護設備的家庭或組織來提升照顧效能,減輕照顧負荷。期待照顧不能總靠人力撐到底,制度設計可以更呼應在地與時俱進。

我舉雙手贊成開放,但期望開放之後佈下的網,別讓真正有需要的人被落下。

有錢 ≠ 有人顧

能申請 ≠ 找得到

照顧,從來都不是簡單的選擇題,它是家庭日夜掙扎,千錘百鍊下的試煉,是妳我每個人都可能遇上的際遇。

讓我們撐傘前行,一起相信「照顧,不是階級與命運的分水嶺」。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雜誌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加入會員即可收藏文章、產品及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