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暨吞嚥與營養研討會 關注失智吞嚥議題

長照暨吞嚥與營養研討會     關注失智吞嚥議題
2019/10/01
作者/專欄

台灣健康關愛發展協會(THKDA)、台北榮總精神部以及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9月21日於台北榮總舉辦「2019長照發展暨『吞嚥』與『營養』國際研討會」,現場匯集語言治療師、營養師、牙醫師、精神科醫師、復健科醫師等專業,並邀請日本專家交流台日經驗。

日本聖隷克里斯多佛大學語言聽覺學科教授柴本勇指出,造成吞嚥困難的原因舌壓無法順利協助食物運送、口腔或咽喉的感知減少、呼吸問題、認知缺乏以及結構性改變等。透過舌頭阻抗運動、呼吸肌肉訓練等吞嚥訓練可協助改善吞嚥困難,而近年國際上也推行吞嚥困難飲食標準,藉由改變食物質地等方法,讓病人維持飲食的樂趣。日本廣島大學健康科學科教授栢下淳也提及,日本針對不同吞嚥障礙程度也有不同食物質地等級的「嚥下食」(台灣也譯作介護食,為協助吞嚥困難者預防嗆咳的軟食),不過價格不斐。

嚥下食分級(攝影/邱彥瑜)

失智者吞嚥障礙常被忽略

台灣講者則聚焦於近年熱門的失智症議題,不約而同都提及失智症患者的吞嚥障礙經常被忽略。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指出,2018年有研究顯示,無論程度輕重的老年失智個案,都有一定比例罹患吞嚥障礙。也有其他研究顯示,已有嚴重影響進食狀況的吞嚥障礙失智長輩,握力也越差,與衰弱程度有很高的相關性。蔡佳芬分析吞嚥、疼痛、壓力跟認知功能彼此之間的關係,她認為咀嚼能力有助紓壓、而壓力又與認知功能有關,咀嚼影響進食所攝取的營養,也跟認知功能很有關。

蔡佳芬也提及日本愛知縣一項追蹤4000名老年人4年口腔狀況的研究顯示,在接受研究後「新確診」罹患失智症的長輩中,許多長輩「沒有固定看牙醫的習慣」。蔡佳芬也說,她自身的看診經驗中也常遇到家屬很困擾,失智長輩因認知障礙不願配合牙醫,老年精神科有不少可保護病患與醫護人員的道具,但對於牙醫來說,面對失智者的認知較少。

台大醫院營養師鄭千惠也指出,失智症患者出現營養失調的狀況並不罕見,歐洲靜脈營養學會也建議應為失智長輩進行營養評估。鄭千惠說,當失智者營養不良、體重減輕,認知功能會更加惡化,也可能併發衰弱與肌少症,讓家屬的照護負荷更加沈重,因此營養介入相當重要。而導致營養不良的原因之一即為吞嚥困難,也有研究顯示末期失智症患者中超過8成有吞嚥困難的問題。

鄭千惠認為,為失智長者準備食物要注意四大特質:好的顏色與味道、溫度適中(因失智長輩不易辨識高溫的危險性)、足夠營養素(還有水分跟纖維質)、為吞嚥困難者調整食物質地。在台灣長照機構中,也有近4成失智長輩有拒絕進食的問題,鄭千惠以自身經驗鼓勵,可以觀察長輩喜好、誘導與陪伴誘發長輩進食動機,佐以聲音、顏色與味道等感官刺激。

語言治療師公會全聯會副秘書長王雪珮也指出,語言治療師能透過吞嚥健康操、吞嚥治療與舒適餵食介入不同程度的失智長輩的吞嚥狀況,今年也日本接受在宅醫療的個案研究發現,吞嚥功能較差的長輩再次入院比例比吞嚥功能好的長輩高出2.3倍,距離前次入院時間也縮短100天,顯示吞嚥能力不只與營養攝取有關,也有預測健康狀況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