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宅醫療學會專欄】在宅醫療是有溫度的醫療

【在宅醫療學會專欄】在宅醫療是有溫度的醫療
2019/12/04

2019年9月,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病患暨家屬接受在宅醫療照護經驗之探討」研究報告清晰勾勒在宅醫療場域中青幼世代間、老壯世代與老老同代間情感陪伴的圖像。

若從醫療的「如何做」來說,在宅醫療能發揮的功能非常有限,特別是對衰弱與末期的受照護者來說,所以台灣在宅醫療學會余尚儒理事長常說:「在宅醫療就是陪伴生命與支援生活。」更務實地來說,在宅醫療並非一定為受照護者做些什麼、或專業必然要怎麼做,重要的改變發生於在宅醫療專業人員能到宅相互扶持,是讓被照顧者安心安穩在家的支持力量。這份力量能為家人實現青幼世代、老壯世代和老老同代間的情感陪伴,這一直是過去的醫療體系所無法為家人達成的事實,這就是在宅醫療最真實的場景重現。

陪伴二個字,是屬於特定世代間的事嗎?當然不是。如上所述,在宅醫療重建三種陪伴場景。

所謂「青幼世代間的陪伴」是一種親子關係的維持,父母角色難以被取代,雖然孩子因疾病而失能,壓力難以承受,卻能在在宅醫療的陪伴下安穩照護。一位正在照護重症兒童的母親曾說:「無論是醫療上的,或是我們跟這樣的小孩互動,一定不太一樣,我們就有很多的故事啊!其實就豐富我們的生活,我們是這樣想,我覺得我很感恩,我們家的腦袋可以這樣轉過來。」

居家復健 在宅照護 在宅醫療 - 創新長照
照片提供 / 在宅醫療學會

「老壯世代間的陪伴」是一種親情關係的維持,長輩雖然嘴巴不說,但內心還是期待著孩子可以在身邊說幾句話,或許我們無法為孝順二個字下定義,但對某些家庭來說,孝順就是一種陪伴的態度。「孩子孝順,老人心情會好一點。以前我爸爸生病的時候,睡覺一醒來的時候,只要沒有看到我,一個人就會很惶恐……我從小就知道他喜歡吃什麼,有空就帶著他喜歡吃的東西,陪他吃個飯,就陪他聊聊天。」從這位案家的分享中看到,為父母盡孝這件事,在宅醫療也幫他做到了。

最感人的場景,是「老老同代間的陪伴」,它是一種情義關係的堅持,藉著默默的照護陪伴,用行動表達內心對伴侶一生的感謝。曾聽到一位高齡83歲的阿伯這樣說:「老婆娶過來,她也有功勞,生活之中有義務,她生病要陪在她旁邊。」還記得他說為人不能「不忠不信不義」,這是一份難能可貴的情感,他希望老伴可以老得有尊嚴,透過在宅醫療的協助,真的讓這樣不離不棄的情感在家實現。

「累也得甘願」是家庭照護者普遍內心之寫照,他們希望被照顧者不要被遺棄。有案家這樣說:「在他生命這一段,就會發現人到最後不是被遺棄的,不是孤獨一個人的,你有晚輩是陪著你的……這一段非常豐富。」 過去, 我們習慣將家人的病痛交給醫院處理,學不會如何關心家人的健康,更不可能學會照護家人,因為不知所措,所以陪伴就變成一份很有壓力的工作。

在宅醫療翻轉了這個現象,改變我們的認知,跟著專業人員的引導,一起學習有效率的方法,減少體力的消耗與心裡的煩惱,親情的陪伴也得以在自然而自在的環境中實現,雖然照護上不可能完全沒有壓力,但這或許是人們崇尚順其自然的另外一層意義吧!如果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那麼最感觸到溫度的醫療,應該就是在宅醫療了。

撰文 / 劉懿德


Profile - 劉懿德

在宅照護 - 創新長照雜誌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國內唯一跨專業的居家醫療專業團體,我們相信「長照體系在哪裡,在宅醫療就到哪裡。」本期作者劉懿德為台灣在宅醫療學會教研中心副主任,負責國家衛生研究院委託之2019年〈台灣在宅醫療模式調查〉與〈病患暨家屬接受在宅醫療服務經驗之探索〉研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