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城市-友善研討會」港台學界、業界關注失智安寧

「關懷城市-友善研討會」港台學界、業界關注失智安寧
2019/11/12
作者/專欄

臺灣將於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而失智症患者人口已在2017年底超過27萬人,2031年將倍增至逾46萬人,死亡人數將由目前每年16萬人增加至超過20萬人,安寧療護的需求正逐年提高。面對高齡化的衝擊與挑戰,蓮花基金會9日於集思台大會議中心舉辦「關懷城市-友善研討會」,探討「高齡・失智・安寧~社區照護」議題,邀請衛福部、港台社工背景學者、台灣失智症協會等專業人士進行專題演說,也借鏡國內社區關懷(安寧善終、靈性照顧)成功經驗者:桃園市共好居家醫療團、大悲學苑社區關懷的分享與交流,超過500名聽眾參與,提供國人從健康人權的角度思考,探討如何營造友善環境,落實社區長者,不論是健康或失能、失智抑或居家安寧照顧者,都能在地安居,活躍老化,打造一座真正有溫度、充滿慈悲的「關懷城市」。

成立於1994年的蓮花基金會從安寧療護理念推廣、臨終關懷起家,首創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建立本土化靈性關懷照顧模式。近年關懷面向更擴及偏鄉安寧造福(雲嘉地區)、預防老年憂鬱與失智講座、高危險哀傷喪親遺族關懷、支持長照社區安寧關懷團體,以及辦理「關懷城市.健康照護」推廣,更深入屏東偏鄉地區國小校園進行一系列生命教育計畫等。

衛福部國健署王英偉署長演說時提及,「慈悲關懷城市/社區」(Compassionate Cities/Communities)是由英國布拉福德大學社會學教授卡拉漢(Allan Kellehear)於90年代所提出,他認為「關懷城市重要元素需把公共衛生健康促進的理念加入,並強調健康是積極的概念;老年安心人生,需從社區為起點」。近年來政府部門參照WHO「高齡友善城市指南」,重視渥太華健康促進憲章中強調的(1)建立健康公共政策;(2)創造支持的環境;(3)強化社區活動;(4)發展個人技能;(5)調整健康服務方向;台灣公部門以此來制定高齡/長照相關政策,結合民間力量與社區資源。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周燕雯(圖片提供/財團法人佛教蓮花基金會)

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李閏華,以蘇格蘭安寧緩和療護夥伴、澳洲失智友善藥局、德國科隆安老所為例,說明多樣性社區發展模式。曾在香港開辦首間社區善別(喪親哀傷)輔導服務中心,亦為賽馬會安寧頌項目總監的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周燕雯特別來台分享,介紹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16年撥款2億5500萬港元推行為期6年的「賽馬會安寧頌」計劃,結合大學、非政府機構及公私營醫療機構的跨界力量,聯繫社區及醫療系統,透過提供安老院舍安寧護理、居家安寧照顧、義工支援和專業培訓等,讓長者能夠得到合適的護理選擇,提升末期生活質素之運作概況。

台灣失智症協會湯麗玉秘書長講述,該會從單純的照顧機構到日間照顧、開辦為輕度失智症病友及家屬設計之社區式健康促進服務的「瑞智學堂」、紓解家屬照顧壓力,減輕家庭照顧負荷的「瑞智互助家庭」,還有專為年輕型失智症家庭提供的「YOUNG記憶會館」,都希望降低失智者、照顧者、家屬、社區及國家因患病帶來的衝擊,並提供可獲得需要的服務與支持,維持尊嚴及良好生活品質。

桃園市共好居家醫療團隊醫師莊榮彬(圖片提供/財團法人佛教蓮花基金會)

而下午的國內社區關懷成功經驗分享,桃園市共好居家醫療團隊醫師莊榮彬,以桃園市2014年起推動「桃園市共好居家醫療」為例,闡述「社區安寧與在宅善終」如何實際運作,由林口長庚醫院、榮總桃園分院、敏盛醫院、部立桃園醫院為訓練後送醫院,辦理乙類社區安寧訓練課程,提供接受照護民眾交通費補助,邀請基層診所、居護所及地區醫院參加,成立「共好居家醫療團」,如:仁仁居家護理所、高揚威診所、范姜皮膚科診所等在地醫療診所醫護人員,角色分工,合作無間,做居家訪視、治療,使用通訊軟體(LINE)時時與案主或家屬保持關注追蹤,直至圓滿病人在家善終的心願。

大悲學苑住持宗惇法師分享,她在緩和醫療病房以臨床宗教師身分服務10多年之後,發現病人由安寧病房回到家中,反而缺少心靈、社會、靈性的「全人照顧」,因而於2013年成立「大悲學苑」,提供社區末期病人靈性照顧服務,如電話、面談諮詢、大台北地區末期病人居家訪視,以及教育訓練,藉由出書說故事、劇團演出等大眾語言宣導安寧療護與生命教育。

大悲學苑住持宗惇法師(圖片提供/財團法人佛教蓮花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