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立專欄】提升問題解決能力,笑容就出來了!

【林金立專欄】提升問題解決能力,笑容就出來了!
2019/11/12

張奶奶脾氣常暴躁,經常瞪著看人,跟她講話不是不理睬,就是有點歇斯底里。大家都知道她有失智症,所以不會見怪,也盡可能安撫情緒。

有一天,張奶奶拿起杯子摔到地上,服務員阿玲撿起來後,輕聲問:「奶奶,是不是有什麼事情讓您生氣?」張奶奶不理睬,阿玲把杯子放好,起身離開。不一會兒,張奶奶的杯子又摔到地上,阿玲這次不急著撿起杯子,蹲下來輕輕握住張奶奶的手,微笑地問:「奶奶是不是想要喝水?」張奶奶不理睬,阿玲再問:「想要上廁所?」張奶奶還是不理睬,阿玲再問:「奶奶是不是想叫我?」這次張奶奶眼神對上阿玲的眼睛了,阿玲對張奶奶說:「奶奶以後要叫我,舉手叫阿玲就是了。」邊說邊舉起自己的手,也鼓勵奶奶試一次看看,張奶奶生澀地舉起手:「⋯⋯阿玲。」阿玲馬上大聲喊「有」!張奶奶臉上第一次出現笑容。

日本研究發現,失智者的異常行為,有近7成與內心的不安、壓力、緊張有關係,因為認知、記憶、表達功能缺損,忘記、混淆、無法理解周邊的人事物,無法正確表達情緒與真正的意思。他們的日常生活功能可能很高,但是「問題解決能力」出了狀況,以至於生活仍然需要被協助,而且也常常陷入愈幫愈忙、愈幫愈生氣的惡性循環,照顧壓力在兩者之間不斷升高、緊張。這個時候該怎麼辦?    

(圖片提供/林金立)

照顧者常常會急於幫他們解決問題,但往往會讓問題一再出現,他們的能力也更加退化。因此,這時候要協助「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從原本完全協助,開始跟他們一起考慮解決方法,最後達到可以自主操作的地步。

以剛剛的例子,阿玲第一次是開放性地問:「奶奶是不是有什麼事情讓您生氣?」沒有幫助、引導她考慮,所以無法得到任何回應。但接下來,她開始「一次問一個選項」,幫助失智者聚焦思考「是或不是」的二元判斷,他們的表達就能夠更直接與清楚,考慮問題的能力就會出現;另外也可以運用道具來輔助考慮,例如,運用照片來輔助選擇,當選擇出現時,可以寫在白紙上來幫助確認,因為3分鐘後他們可能會再問一次,這不斷地詢問的過程,對於照顧雙方都是壓力與造成緊張。

如果真的無法選擇與考慮怎麼辦,可以依照他們過去的習慣與經驗來引導。例如:「上次你說過喜歡吃米粉湯,這次是不是選米粉湯來吃?」要記住「詢問,考慮,決定,記錄」的原則,引導思考並選擇。就算是已經無法清楚言語的失智長者,在這個過程中仍然會察覺到他們獲得了滿足與安心的感覺;照顧者開始引導失智者進入「一起考慮」的階段後,接下來就是建立一個可以「自主操作」的模式,例如阿玲用動作引導張奶奶舉手喊「阿玲」,讓她知道這樣就可以解決需要叫人的問題,而不必用摔杯子來表示。

(圖片提供/林金立)

在許多失智照顧策略中,「提升問題解決能力」的方式其實有廣泛運用,例如遇到失智者經常尿失禁,問題的主因往往不是膀胱功能不佳,而是不知道該怎麼表達要上廁所,再加上忘記廁所在哪裡所致,所以這時候不是用包尿布的方式來應對問題,而是在廁所門口貼上馬桶的清楚圖案,並且引導他們認識廁所在哪裡,提升他們「找到廁所的能力」,當這個能力可以自主操作了,照顧的壓力自然會減輕。

不只是解決日常生活功能的問題,還要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兩者兼備,才是完整的自立支援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