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午後的海邊,一群爺爺奶奶由年輕人陪著,在沙灘上曬太陽。
不經意聽到他們談話的內容,發現老人家們是阿茲海默患者,陪同者也許是家屬,也許是看護,大家定期相聚交換意見。照顧者之間輕鬆互動,交換平日的甘苦和經驗;年長者沈默,有的閉著眼睛曬太陽,有的目光投向遙遠的地平線,肉身仍在,但心事難明。
TimeSlips:免用藥、有效增進溝通能力的治療法
「失智症患者跌入深深的、被孤立的空間,旁人覺得他們成為空洞軀殼,失去感官與表達能力⋯⋯」TimeSlips療程的設計者安.巴斯汀女士(Ann Basting)曾經是美國威士康辛州安養院工作的照護人員,90年代起,她依自己的長年經驗,整理出一套「創意說故事療程」,運用照片或圖卡訓練失智患者說故事,並在過程中與照護者互動,療程目前在世界多國普及。「創造這套療程,目的在改善失智患者的生活品質,正向改變他們與照顧者之間的關係。」安.巴斯汀說。
照護中心交誼廳裡,中度至重度失智的長者們圍成圈坐下,照護者先一一問候:「好開心再見到你!準備好說故事給我們聽了嗎?」照護者準備多張用來觸發故事的圖卡和照片,大多取自日常生活,有時也會用上家族或名人照片,以看圖說故事方式進行。照護者兩人一組:其中一位拿著小型白板,記下每位長者所說,另一位靠近發言者身旁,幫助覆述內容。照護者也會依發表內容問問題,近一步引導長者多說、多用想像力。
「但要放下故事有頭有尾、人物名字統一的執念。」安.巴斯汀提醒照護者,「長者們說故事常常不連戲,一個人物可能有5個名字,故事沒開頭、沒中段,也沒有結局。但他們說的字字句句都是向下延伸的基礎:長者天馬行空,照護者根據白板上的紀錄,大聲覆述,幫忙拉回主軸。」安.巴斯汀說:「創意說故事療程有種魔力:聽別人重複自己所說的,不管有意義或無意義,加上團體成員之間的互動,讓長者們都會放鬆而且開心。」
說故事,讓失智長者樂在其中
「故事是隨手可得、不需耗費太多金錢的素材,失智長者能發揮長處說出個人版本的故事,也因此有更多物體、人物辨識的機會。說故事的過程也能發揮創造力,讓他們的心情更開朗。這樣的活動在照護機構不但創造了社交環境,讓長照更活潑、更「以人為本」,還適合長期使用,一名照護者能同時與多名長者互動,人力資源運用顯得更有效。」長期研究這套療程的美國密蘇里大學護理系教授羅琳.菲利浦(Lorraine Phillips, Sinclair School of Nursing, University of Missouri)如此評論。
菲利浦教授與研究團隊在一項實驗中,連續6週在照護中心陪伴長者,讓他們說故事,以每週2次、每次1小時的頻率施作。結果發現失智長者透過說故事訓練,情緒得到提升,社交技巧也改善不少,而且療程過後,這些效果還延續數週,在輕中度失智長者身上尤其顯著。菲利浦教授表示「這樣的療程有效整合創意、視覺藝術、音樂、人際互動和照護行為介入。」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學者則在2018年4月份美國老年精神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發表長達半年的療程實驗與觀察,透過質化和量化分析,進一步確認各種程度的失智症患者都能從中受益,照護者和被照護者的關係也變得更好。
「說故事療法關乎『溝通的藝術』,這是失智症唯一的解藥。」安.巴斯汀在美國米爾瓦基大學的TED演說中一再強調。「只要一點鼓勵、一點安慰,長者們的想像力和表達能力超乎我們預期。」
作者/楊馥如
台灣女兒、義大利媳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