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高齡 長照升級」 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召集產官學研探討長照人力解方

「翻轉高齡  長照升級」  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召集產官學研探討長照人力解方
2019/11/28
作者/專欄

臺中市政府衛生局昨(27)日以「翻轉高齡、長照升級」為主軸舉辦「臺中市長照人力發展論壇」,聚焦長照政策、高齡友善、人才活化、產業發展等議題,吸引近500位長照實務界、學術界人士共襄盛舉,論壇活動開場也邀請四民社區發展協會歡樂太鼓隊的千歲長者以精彩表演揭開序幕。

公部門:保障薪資、提升職業尊嚴跟品質

「人力是最大挑戰,如何吸引年輕人投入,或是從照顧者畢業的中高齡人力再投入,都需要積極研議相關服務模式。」衛生福利部長照司司長祝健芳說,照服員薪資已有一定保障,提升職業價值與尊嚴則是未來要努力的方向。

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副局長陳南松(照片提供/臺中市政府衛生局)

此外,祝健芳也提及,長照A單位2年內大量增設,但個案管理員能力培訓較不足,目前也委託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強化A單位個管師員知能。論壇東道主、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副局長陳南松則表示,臺中市已有926人通過個案管理員訓練,實際投入第一線服務者超過400位,等於有一半為儲備人才,接下來也會提升個管員服務品質。

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從去年開始也首創獎勵優秀照顧服務人員的「金照獎」,更有「長照界奧斯卡獎」之稱,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局長曾梓展受訪時也指出,除了薪資有保障,透過表揚更能提升照服員被肯定的專業價值。

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局長曾梓展(照片提供/臺中市政府衛生局)

陳亮恭:高齡社會需要專業通才、科技照護需要給付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則認為,人口結構改變將使得許多觀念不同,身為醫師的他也指出,照護體系的使用者已跟過往不同,不僅平均餘命越來越長、這些長輩平均罹患3個慢性病,應對超高齡社會的方式將是一種社會工程。

「人才是梳子,要有許多不同專業,我們必須培養專業通才。」陳亮恭說,銀光經濟、高齡社會所需人才必須具備「設計思維」,無論是產品開發、服務流程都必須有設計思維。而科技是否能成為照護人力不足解方?陳亮恭坦言,現有公部門投注智慧照護多為無法延續的試辦計畫,機構端面臨的評鑑也無因應科技介入而調整,陳亮恭認為,科技協助照護的關鍵在於「給付」。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照片提供/臺中市政府衛生局)

創全台第一間校園內日照中心  中臺科大全方位人才投入大健康產業

承辦此次論壇的中臺科技大學創下全台首例,在大學校園內成立「陽光日照中心」,預計明年夏天開幕,中臺科大校長李隆盛表示,是為讓學生就近實習、打造貼近真實職場的場域,也服務校園週邊有需要的長輩。李隆盛說,中臺科大以醫護起家,也設立老人照顧、醫療暨健康產業管理、長照碩士學位學程等大健康產業所需的不同領域系所。長照產業長年面臨人力不足的問題,李隆盛認為,服務機構應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善用智慧化減輕人力負擔,相關校院系所應提供學生明確的職涯發展,讓學生畢業後願意投入,中臺老照系也要求學生在學期間考取照顧服務員、個案管理員資格。

中臺科大校長李隆盛(照片提供/中臺科大)

黃毓瑩:法規是死的 人力安排、分配是活的

「大家都覺得人不夠,到底多不夠?」資策會數位轉型研究所分析師黃毓瑩出場時便率先發問破題,照服科系招生困難、高齡人口越來越多,人力缺口十足堪憂。但若將長照服務拆解為生活照顧與醫療照護兩方面,黃毓瑩認為醫護端有精細的專業分工,繁雜的生活照顧卻全部交由「照顧服務員」,照護的優劣、難易等無法得到相對應的收入,容易發生「同工不同酬」的抱怨,以至於照護人力看不見職涯前景。

黃毓瑩援引日本案例,由科技、機器人減輕照護負擔,強調減法照護也讓照服員將時間省下專注於照護,管理階層擔任溝通橋樑,減輕第一線人員壓力。以日本經驗為借鏡,黃毓瑩認為,台灣應該意識到總人口將在5年內呈顯負成長,人力結構變化得善用科技、改變工作流程來因應。

資策會數位轉型研究所分析師黃毓瑩(照片提供/臺中市政府衛生局)

「顧客需要的是什麼?是好的照顧?心靈陪伴?還是家屬不便時幫個忙?」黃毓瑩建議,長照產業經營者應重新思考自家服務的主要核心,其餘週邊服務可透過跨業合作,像是備餐、打掃等,「台灣照服員要會所有事情,但日本是『外掛式』服務。」黃毓瑩提醒,雖然法規是死的,但人力如何安排、分配則仰賴經營者如何活用。

劉庭軒:服務量能倍增 更需要科技協助

同時身兼長照服務提供者與資訊服務開發者身份的台灣受恩公司董事長劉庭軒,娓娓道來資訊系統為長照服務帶來的好處。「照服員對個案很熟悉,但都掌握在個人經驗、腦袋裡,很難累積。」劉庭軒認為,隨著服務人數倍增,資源如何調配、服務如何送達不能只倚賴人力跟經驗,需要數據累積協助做出最好的判斷,像是下一個服務據點該設在哪。

台灣受恩公司董事長劉庭軒(照片提供/臺中市政府衛生局)

此外,長照2.0的居家、社區服務時數雖然不少,但長輩生活中未接受服務的其他時間發生哪些情況,其實也會影響服務當下的情形,資訊系統能協助減少訊息不對稱。而在科技實際應用上,劉庭軒建議,除了經營者有決心推動、也需要第一線人員跟中階幹部配合、接受,才可能順利享受科技帶來的好處。「有人認為使用科技會讓溫度下降。」劉庭軒苦笑,將非核心的工作交由科技處理,把照服員的溫暖留在核心服務,才是關鍵。

論壇最尾聲,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介紹較缺乏關注的「年輕型失智症」,台灣45歲至65歲罹患失智症的人推估有12,000人,其實為數不少。賴德仁指出,年輕型失智症者照顧者往往是配偶,常常還有需要照顧的子女,家庭經濟負擔不小,現有活動設計也多針對65歲以上長輩,導致年輕性失智症者參與度也不高。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照片提供/臺中市政府衛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