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人口持續增長,長照市場尚未飽和,2019實屬服務量能繼續擴張「扎根」的一年。周邊產業如資訊系統、科技應用、跨業整合等,也可能為長照業改變體質,《ĀnkěCare創新長照》特別整理2019年8大長照產業焦點,領讀者溫故知新,展望2020。
焦點3、政府布建長照總動員
長期照顧作為國家高度重視政策,從「錢」與「土地」兩方供給資源布建的重要銀彈。衛生福利部不只延續前一年的「獎助布建長照住宿式服務資源試辦計畫」(針對49床以下小型老福機構與護理之家轉型、新設立長照機構),2019年5月更釋出國有、公營事業或公法人土地與建物,提出「獎助布建住宿式長照機構公共化資源計畫」,在全國88個資源不足地區布建平價公共化住宿式機構,除了撥出50億的經費,更顯見政府已盤點全台長照資源分布狀況。
如何將資源輸送到全台各地最需要之處,深入地方的國營事業也被點名,其中動作最大的便是中華郵政,去年5月,衛福部、主責郵政的交通部簽署合作意向書,承租南港郵局閒置空間,由衛福部基隆醫院經營日照中心與100床住宿式機構。不僅如此,台北古亭、桃園蘆竹、台中豐原郵局也都傳出要增設日照中心。
「政府做房東,成本低廉」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合夥會計師蔡晏潭分析,這波由國家機器啟動的長照計畫將大幅改變長照面貌,讓市場上較弱勢的資源不足區域有機會翻轉,尤其都會區核心若能釋出土地則更是搶手,反觀偏鄉區域是否有經營者願意承接營運,則有待觀察。
另外,基隆的全台第一座長照BOT園區,也是首度橫跨部會(財政部、衛福部)與地方縣市的合作案,衛福部自身也盤點出2,000坪的中醫藥研究所舊址,也讓大規模長照園區浮出檯面,長照產業分析師黃毓瑩認為,此一契機可能促成不同專業的服務者整合成跨專業團隊。
焦點4、縣市軍備競賽
衛福部作為長照政策引領的火車頭,但要實際將服務運輸至各地,仍仰賴各地縣市政府因地制宜布建與分配照顧服務資源,這也促使了各地方在長照政策上遍地開花,衍生出不同服務模式或創新亮點,軟硬兼施,多管齊下。
在空間規模上,突破單一照顧服務單元限制,選擇於集合式大樓或是以園區形式,提供多元照顧服務,甚至是從健康到失能的一條龍服務,像是基隆的全國第一座BOT園區,從健康的銀髮族到失能失智者皆能滿足的住宿式機構,高雄市的高齡身心整合長期照護中心大樓將整合醫養服務,新北市的銀光未來城、銀新生活城則著重銀髮住宅並納入銀髮族生活消費的產業。
各地也展開科技競賽,台中提出全台首個長照服務APP,讓使用者端可直接掌握長照服務申請進度、使用情況;屏東、嘉義則紛紛採用定位技術預防長輩走失。而在創新照護模式上,新北市2019年開設3間銀光咖啡館,讓長照服務散佈管道更為親民。
焦點5、長照財源成焦點
以衛福部所提供數據看來,2019年長照基金累計收入369.81億(截至11月底),推估2019年支出將達342.53億,長照基金支出隨資源布建與使用人數增加幾乎逼近同年度收入。隨著高齡人口增長,失能人口也必然增加,在失能率不減少的前提下,錢越花越多是必然趨勢,錢哪裡來、怎麼花,是不可迴避的問題。
收入來源成為2020年總統大選藍綠兩大黨交鋒關鍵,蔡英文總統喊出4年後總經費擴增到600億元,國民黨則力推「長照保險制」拓增財源因應,兩黨觀點不同,卻都無法否認長照需求將逐年擴大。
但「錢怎麼花」其實更為重要,衛福部態度明確,「避免濫用」的節流策略是現有給付、獎補助政策的核心,但這也成為許多產業仍在場外觀望的原因,擔憂缺乏自費市場,受限福利思維,怕其他服務「沒人買單」,對商機前景不樂觀。
此外,2019年4月公布的《財政紀律法》,明定政府收入不可以成立基金方式限定專款專用,引發長照基金以菸捐、遺贈稅、房地合一稅等為來源的爭議。衛福部次長薛瑞元則回應,長照基金法源依據的《長期照顧服務服法》早於《財政紀律法》,兩法適用與衝突尚待財政部解釋,即便基金不足,也將由公務預算補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