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尾巴還沒吃飯,得快點餵牠!」假日兩代相聚的餐桌上,我公公提醒婆婆餵狗。「你自己吃過飯沒都不記得,小狗的事倒是很上心!」婆婆忙著張羅大家的餐食,有如八腳章魚,用半開玩笑的語氣回應公公天外飛來一筆的要求。
「羅莫洛!」我叫公公的名字,問他記不記得小尾巴剛到家裡時,因為心情不安,橫衝直撞的樣子。也許是想起狗狗可愛的往事,也可能根本沒聽懂我的問題,但失智的公公當下笑得開朗,眼神投向小尾巴,人狗之間有股溫暖的情意流動。
兩個老人家吵嘴,我倒想起近年來歐美國家流行的「狗狗療法」,許多實證研究都支持養狗或有狗陪伴,不止對阿茲海默症患者生活品質會帶來正面影響,更是健康長者日常生活的心靈依靠。
「狗狗療法」是動物輔助治療(Animal Assisted Therapy)的一種,在歐美國家行之有年,過去十多年間已累積不少實證研究。動物輔助治療有很多種形式,參與的動物也有多種可能,最常見的是狗、貓,也有兔、馬、豚鼠、山羊、海豚,甚至魚類水族動物。
文獻和統計顯示,「孤獨感」是銀髮族最常面對的心理問題,不管是專為健康長者設立的養生村,還是照護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長輩的安養機構都是如此。與家人朋友鮮少接觸;無法參加社交活動,人際互動因此大幅減少;生命中再也沒有值得期待的東西;感到自己無用;失去伴侶後缺乏陪伴⋯⋯都是長者們時常面對的痛苦。
美國德州有項與當地安養中心合作的計畫,以斯芬克斯貓為治療動物,對象是60到92歲間的七名健康長者,目的在研究動物輔助治療是否能降低日常生活的孤獨感。這項質性研究長達13週,研究者在這段期間每週帶著動物拜訪安養中心兩次,研究人員在每次動物治療前後分別收集數據,以檢查清單與深入的開放式問題來檢視人際交流的向度:例如參與對話的程度和眼神交流。
調查分析結果證實,動物輔助治療有效降低孤獨感,當受試者被問到「和小動物互動後,感覺如何?」每回都能給予正面回應。「花在貓身上的時間永遠不會浪費。」對悲傷與失落極有洞見的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也許早就看到動物治療的效應,做出如此點評。
德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包恩博士長期研究動物輔助治療對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影響,他發現有小狗陪伴的失智長者和他人有較多的互動,當狗狗在身邊時,焦慮或情緒波動的狀況也會減少。包恩還觀察到,失智長者會因為有小狗在身邊,肢體活動的機率增加,不管是撫摸小狗、丟球給狗追,或出外散步,只要能增加活動的機會,便能提升生活品質和愉悅度;有狗狗陪伴,對心理的安定和撫慰更有加分功效。
即便動物輔助治療有不少好處,前置準備和治療過程仍需要縝密規劃。專門協助療程配對的美國明尼蘇達州專家史雲生表示,從動物訓練、人與動物配對都需要安排,不同動物分別有適合的治療屬性:貓適合一對一,狗可以單獨,也能團體治療;天竺鼠、兔子、馬,甚至是雞都有可能小兵立大功。為預防感染,動物的清潔也是重點,確保長者接觸動物後手部與環境的衛生,都是不可疏忽的環節。歐美國家利用「毛小孩」的治療經驗,也許值得台灣借鏡。
文 / 楊馥如 - 旅外學者
經歷:台灣女兒、義大利媳婦。義大利特倫多大學大腦神經科學博士,英國牛津大學應用語言學碩士。飲食作家、深度食材旅行策劃人、廚藝老師,繞著食物打轉的斜槓人生中,不忘專業學術訓練,也在大學教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