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宅醫療學會專欄】串起照護資源的可近性——搭建跨領域與跨專業的合作關係

【在宅醫療學會專欄】串起照護資源的可近性——搭建跨領域與跨專業的合作關係
2020/02/12

在宅醫療是走入家裡面的醫療,醫療是泛指所有醫療照護職類的總稱,跨專業連攜共照能為案家串起著適當的照護資源,它是一群專業人員成為一個照護團隊的概念,案家不必再單打獨鬥。

一位家庭照護者特別提到:「如果不是護理師來講的話,照顧家人這一塊,就會是單打獨鬥。想說,病了我要怎麼辦我要幹嘛?(現在)會有資源可以去詢問,輔具可以去問照專下面的單位,就來問他。還有照顧上的問題,沒有辦法了解的時候,或是我需要幫忙的時候,就找居家護理師,就問他我要怎麼辦?我可以去做什麼?可以很多人一起來做這件事情,不是很孤單,一個人在做這件事情,那就很累,這很重要。就是會覺得說,好像後面有一個支援團隊來……我覺得各科醫師可能就是針對個案出來支援,這樣也蠻好的,其他方面,居家護理師聯絡醫師來這裡會診,省去很多家屬的困擾。」

各個專業人員在基層建立起跨專業連攜共照的關係,整個社區就是最佳的照護機構,往來的街道就是開放式走廊,隨時看得到每個社區中的人,並能發現需要在宅醫療照護的人。而每個受照護者的家,就是最適合他們的病房,因為在宅醫療,家庭照護者才知道,原來照護資源在社區就可能找得到。

台灣在宅醫療更是一步一步往跨領域合作邁進,包括遠端科技,成為專業諮詢最良好的溝通工具。專業人員逐步嘗試如何搭建起最有效率的共照平台,特別是對偏遠鄉鎮的案家而言,若照護團隊無法面對面討論,或者特殊情況發生、需要尋求專家協助時,在宅醫療團隊亦能善用資訊系統作為溝通媒介,為特殊狀況與需求進行個案討論的視訊會議,跨領域合作方法也與時俱進。

圖片來源/Pexels

尤其對偏鄉案家而言,能應用科技技術來解決問題,如此立即的照護方式就會讓人耳目一新。有位家庭照護者分享他的經驗:「有一次我爸無緣無故睪丸很腫,如果我們沒有這個(在宅醫療),我們就直接急診了啦~百分之百啦!○醫師來,弄一弄開藥,吃一個禮拜,再遠距跟○○他的同學,遠距診斷,又來吊一個點滴,OK,好了!不然我們一定就急診了啦!」

在資源不足的地區執行在宅醫療時,跨專業的執行方式就會有所不同,過去我們所理解的跨專業是指不同專業人員在照護現場實質的連攜合作,但在在宅醫療實際運作上卻不一定僅止於此,但也不一定真能做得到;對於許多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來說,就不必然能做到完善的跨專業合作,亦即在宅醫療執行上的現實問題來說,唯有讓專業人員本身具有跨領域知識應用及跨專業連攜的能力,或其本身具備跨專業知能的實作能力,才會對案家有所幫助。

在宅醫療的跨領域與跨專業均不僅侷限在醫療層面,而是會涉及更為廣義的照護工作。案家在接受在宅醫療照護的過程中,很容易就感受到完整配套、溝通較不斷裂的專業合作關係。除了醫師、護理師、藥師等醫療資源外,還有治療師、營養師及心理支持的復能照護,更有支援生活的按摩沐浴、輔具指導、支持生活起居的陪伴照顧,甚至包括工業設計,空間設計,服務設計,結合ICT(資通訊)、AI與自動化科技等,更完整的支持在宅醫療,讓在宅安老的服務全面升級,使案家在照護上獲得相當實質的幫助。

良好的跨領域應用與跨專業團隊的協助,讓受照護者回家的距離不再那麼遙遠。過去台灣照護體系長期處於健保制度的框架限制下,讓醫療系統變成一個自外於社區的獨立巨塔,而專業人員在巨塔中行走,喪失其能動性;如今,這樣的場景逐漸翻轉。從推動在宅醫療政策開始,許多民眾就醫不便的問題得到一套可能的解方,雖然是否能解決醫療資源階分配不均也尚無法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無論需求者在哪裡,只要有在宅醫療團隊的地方,就會串起跨領域與跨專業的服務,醫療與照護可近性不再是一種奢望。

撰文 / 劉懿德


Profile - 劉懿德

在宅照護 - 創新長照雜誌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國內唯一跨專業的居家醫療專業團體,我們相信「長照體系在哪裡,在宅醫療就到哪裡。」本期作者劉懿德為台灣在宅醫療學會教研中心副主任,負責國家衛生研究院委託之2019年〈台灣在宅醫療模式調查〉與〈病患暨家屬接受在宅醫療服務經驗之探索〉研究計劃。